“戒”是佛教徒所遵守的规范,有防非止恶的功用。依据持戒者在身分、程度上的差异,佛教的戒会有不同的规范,比如在家人可持守“五戒”:

  1. 不杀生:不杀人、畜。
  2. 不偷盗:不偷窃。
  3. 不邪淫:没有不正当的性关系。
  4. 不妄语:不说谎。
  5. 不饮酒:不喝酒。饮酒本身虽然不一定就是造恶,但可能让人酒后乱性,犯了其他的戒。佛教首重智慧,所以有不饮酒戒。

如果因为工作等因素而不能受持全部的五戒,则可先受持其中自己可守的戒,守一分的戒就有一分防非止恶的力量,等到因缘成熟再渐次受持完整的五戒。

由于戒的规范与保护,持戒的人不会去造作恶行,避免了因恶行而招致的恶果;若是持戒的人犯了戒,则要立刻警觉、忏悔,避免未来再犯,以求离恶向善。

持戒清净的人不做会让自己后悔的恶行,而能保持心境的坦然与平稳,安定的心能够保持专一,得以进一步修习禅定,进而开启智慧。所以说“戒”是“定”与“慧”的基础。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