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经的用语中,人的身心及世间的一切可区分为:

  • 色:物质(例如身体)及物理世界的现象。
  • 受:感受。例如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
  • 想:取相;面对境界而心中浮现对应的相;也就是认知。例如看到一个颜色,心中立刻浮现过往所见过相同的颜色,而知道这是什么颜色。
  • 行:造作。例如意念的造作、意志力。
  • 识:识知;觉知。

以上色、受、想、行、识五项,合称“五阴”或“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

五阴有以下特性:

  • 无常:迁流变化,没有恒常不变的。
  • 苦:受到逼迫。
  • 空: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实体。
  • 非我:不是“我”。

既然五阴都有无常、苦、空、非我的本质,执著于五阴而引起烦恼,实在不智。于是佛陀教导我们如何认清真相,断除烦恼执著,解脱生死轮回,获得真正的自由。

第一次读《杂阿含经》的同学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五阴的区分及彼此间的关系,那么只要先知道:

  • 色阴即身体以及物理世界的一切。
  • 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即所有心理的运作。
  • 人的身心运作,完全在五阴的范围之中。

以这样的概念,大致了解经中所解析身心运作的本质,先抓住大方向即可。以后再回过头来细读经文,自然就能渐渐领会经文的完整意义。

《杂阿含经》“阴相应”的内容依次为现今版本的卷一、十、三、二、五,当中佛陀教导我们五阴的运作、五阴的本质、执著五阴造成的后果、不执著五阴而能解脱。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