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入处”是:

  • 眼:视觉器官。
  • 耳:听觉器官。
  • 鼻:嗅觉器官。
  • 舌:味觉器官。
  • 身:触觉器官。
  • 意:心作为感官。(可能在身体上的投射为大脑的运作。)

这六个感官犹如外境进入身心的管道,因此称为六入处,又称为“六内入处”、“六根”。

六入处当中的眼、耳、鼻、舌、身在人体有对应器官,这些器官也是由物质所构成的。佛经用语中,物质(例如身体)及物理世界的现象称为“色阴”,古印度人认为色阴是由“四大”以及四大所造成的物质及物理现象所构成的。四大是:

  • 地大:坚固性。
  • 水大:湿润性。
  • 火大:温热性。
  • 风大:移动性。

例如视觉器官有眼球等固体,是眼的“地”大;有眼内的津液、血液,是眼的“水”大;有体温,是眼的“火”大;而眼球的转动则是“风”大的作用。

六入处所接收的,是“六境”:

  • 色:影像。
  • 声:声音。
  • 香:香臭。
  • 味:味道。
  • 触:碰触。
  • 法:讯息。

六境又称为“六外入处”。由于六境能沾染身心,也称作“六尘”。

六入处能接收六境:

  • 眼根接收影像(色)而有视觉(眼识)。
  • 耳根接收声音(声)而有听觉(耳识)。
  • 鼻根接收香臭(香)而有嗅觉(鼻识)。
  • 舌根接收味道(味)而有味觉(舌识)。
  • 身根接收碰触(触)而有触觉(身识)。
  • 意根接收各种讯息(法)而有意识。

“眼”根接收到影像(“色”),而会有视觉(“眼识”)。眼根、影像、视觉,三者接“触”,而能感“受”影像,映“想”起这是影像,而有意“思”、意志活动。这个过程经文叙述为:“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

感官所感知的,都是因缘而生,也就都会因缘而灭(“无常”),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主体(“非我”)。我们对自我的认定以及对世界的认知,都是透过感官,而所有感官感知的都是因缘生灭而无常的,自我以及世界也是因缘生灭而无常,没有什么可以永远执著不放的。

《杂阿含经》“六入处相应”的内容依次为现今版本的第八、九、四十三、十一、十三卷,当中佛陀对我们开示六入处的性质、作用、为何会染著、如何防护、以及如何藉六入处修行解脱。由于本卷的内容较复杂,如果读起来太过吃力,可以先复习或研习卷八,即能循序渐进地理解本卷的义理。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