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苦的集起?简言之,因为没有智慧(“无明”),因为有贪爱、执著。
若作更细部的解析,可分解为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
“缘”表示前者是后者的条件。
十二因缘的各支,简单解释如下:
第几支 | 名称 | 意义 | 举例 |
---|---|---|---|
1 | 无明 | 没有智慧 | 不如实知四圣谛 |
2 | 行 | 造作、造业 | 身行(身体的造作)、口行(言语的造作)、意行(意念的造作) |
3 | 识 | 识知、觉知 |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4 | 名色 | 即色、受、想、行、识五阴 | |
5 | 六入处 | (观察五阴的感官是)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可对外境反应的感官 | |
6 | 触 | (感官、外境、识三者的)接触 |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
7 | 受 | (接触后产生)感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8 | 爱 | (对于感受产生)贪爱 | 欲爱(欲界众生感官之欲的渴爱)、色爱(断除淫欲的色界众生的渴爱)、无色爱(断除淫欲与物质欲的无色界众生的渴爱) |
9 | 取 | (由于贪爱,因此)执取 | 欲取(执著欲贪)、见取(执著邪见)、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我语取(执著认为“有我”) |
10 | 有 | (因为执取,所以有)生命的存在、积集的善恶业 | 欲有(欲界的存在)、色有(色界的存在)、无色有(无色界的存在) |
11 | 生 | (生命存在而)出生 | 众生的出生、身心的产生 |
12 | 老病死忧悲恼苦 | (出生后,自然会有)衰灭及苦果 |
前者不一定直接产生后者,也可能只是后者成立的间接条件;但能确定的是,若没有前者,后者就不会生起。
在后世佛教的用词中,“因”与“缘”通常分别指直接的“原因”和间接的“助缘”,两者有所区别;但在《阿含经》的翻译上,通常“因”、“缘”混用,不特别区分,常简称为“缘”。例如“爱缘取”代表由于有“爱”,因此而有“取”。
佛陀开示因缘的重点在于解释一切事物是相依而生、而灭,是无常的,因此没有不变的自我。另一方面,由于感官接触到外境时起贪爱执著,这样的因缘缠缚众生。
经中讲述因缘时,时常只举几支为例,不一定都讲十二支。这就好像防盗监视器的录影画面,有的防盗器一秒纪录十二个画面,有的一秒只记录十个,甚至只有两个画面,都可以用来抓小偷;同样地,根器特别好的人,知道十二因缘的用意是要解析并断除贪爱、执著,立刻能禅观并了知,就证知无我、悟道了。而我们一般人,则需要一步步停格分析,从头检查到尾,作较深入的了解,为修行悟道作好理智分析的准备。
《杂阿含经》“因缘相应”的内容为现今版本的本卷、卷十四、和卷十五第 365~370 经,当中佛陀为我们开示什么是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