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以解脱为业,因此不赚钱、不蓄财;在家人则要有居家生活,需要赚钱谋生。
佛陀在《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表示:“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a26-28)
“方便具足”即努力工作以种种技能谋生,“守护具足”即管好财物以避免不必要的减损,“正命具足”即以正当的方法谋生,该花的钱就花、不该花的钱不花。四个能让在家人此生安乐的方法中,有三个都与理财有关,可见正确理财的重要性。
我们应如何正确地求财?取得财物后该如何分配?如何避免财物不必要的减损?对财物应避免怎样的心态?佛陀都曾向居士们一一开示,整理如下:
◎ 正确的求财方法
在家居士需要营生求财,才能照顾自己及他人,但该怎么求财呢?
以下第1283经说“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经善生经也说:“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CBETA, T01, no. 26, p. 642, a2) 也就是要先有一技之长,努力工作。
《增支部尼柯耶》集4〈轮品4〉第31经轮经则提到要赚大钱的话,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好的地点,依止善人、正确的愿求、过去行善的福德。
最好以怎样的心态求财呢?《中阿含经》卷三十〈大品1〉第126经行欲经这么说:“居士!若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财物,彼如法以道求财物已,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得财物已,不染不着,不缚不缴,不缴已染著,见灾患,知出要而用者,此行欲人于诸行欲人为最第一。”(CBETA, T01, no. 26, p. 615, c9-15)
要如法求财、不能违法,得到财物后除了自养外,也要分享及供养,进而不染著于财物,知道财物的无常,而作妥善的运用。
若要追本溯缘,不作贪、瞋、怖、痴的行为,即能多福禄,如《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经善生经所说:“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云何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怖、不行痴。”(CBETA, T01, no. 26, p. 639, b13-14)
举例而言,不贪而能投资进退有节,不瞋有慈心而和气生财,不怖才能积极进取做事,不痴则智慧清明,自然洞烛机先。经中也常提到清净布施、慈心、斋戒能成就后世的大福报。
◎ 适当的财物分配
如法获取财物后,该如何作资产配置呢?《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经、《长阿含经》卷十一第16经善生经、《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83经中都有记载佛陀为善生童子开示的方向,将个人所得大致分为四份:一份供应生活所需(饮食)、一份要存起来,二份作赚钱的资本(例如一份投入工作所需、一份则可投资或借给他人)。第1283经也有相关的说明。详情可参考之前的讨论串 → http://0rz.tw/ofBe5 (本段待进一步整理。)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亦提供过去久远时某一长者的财物分配法,也可作为参考。
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
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
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
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两者相较下,可以发觉无论怎么分配,日常生活的费用需保留,发展事业的费用亦需保留,剩下的则是看要存在地上的银行,或是天上的银行(布施),随个人所好。
◎ 聪明地避免财物减损
获取并配置好财物后,也要减少财物不必要的损失。佛陀告诫我们有六种错误的行为会破财,见《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经善生经:“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五曰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曰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CBETA, T01, no. 26, p. 639, b18-23)
十赌九输,纵使赢了也不安稳。生活不正常,工作不稳且难以建立信用。放逸于灯红酒绿或混迹于狐群狗党,随时就会出事。纵欲或懒惰自然坐吃山空,累积不了财富。
《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4经提到了九个造成财物减损的原因:“王所逼、贼所劫、火所焚、水所漂、藏自消减、抵债不还、怨憎残破、恶子费用、[……]无常。”(CBETA, T02, no. 99, p. 230, c6-9) 以下第1283经中佛陀也教我们“不付老子财,不寄边境民,不信奸狡人,及诸悭悋者,亲附成事者,远离不成事”。
佛弟子并不会傻傻地让人将钱财偷走或抢走,而会适切地守护财物。
◎ 错误的贪着心态
虽然钱财是生活所需,但成为金钱的奴隶或因多财而放逸也会深受其害,如《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232经中说:“彼诸世人得胜财利,于财放逸,而起贪著,作邪行者,是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CBETA, T02, no. 99, p. 336, c3-5)
无法节制自己而乱花钱,或是过于吝啬而不肯花钱,都不出贪及痴,《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即说:“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华,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b16-21)
《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232经即记载一位长者多财巨富,但是完全不肯花钱而生活得像个穷人,也不帮助他人、施与他人,这就是因为太贪而对自己及他人都吝啬,受不到福报的利益,福报用完即堕三恶道。
了解财物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正确看待财富的因缘生灭,自然能妥善地运用及累积钱财,而得到现世的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