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认为有“恒常、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我”,而要追寻真我。另外还有六种主要的外道,是反对婆罗门思想的自由思想家,佛教称为“外道六师”。

不管是婆罗门教的追寻真我,或是外道六师,都是错误的见解,佛弟子由于知道正法,而能不受这些邪见所缚,有了正确的见解,才会有正确的行为,并达成解脱。

外道六师是:

  1. 富兰那迦叶:否认善、恶的业报,认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种种恶事不会有罪报;作种种善事,也不会有好报。可说是无因果、无道德论者。(例如第162经所述的邪见。)
  2. 末迦梨瞿舍利子:认为人的际遇,不是由自己的意志、行为造成的,一切随命运摆布,努力是徒然的。无论愚智,都要轮回受诸苦乐,直到八万四千大劫后,就自然得到解脱。因此也否定因果论,认为人所作的善事恶事都是徒然。可说是宿命论者。(例如第155、163经所述的邪见。)
  3.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认为人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造成,死后还归地、水、火、风,全部败坏,一了百了,没有来生。作善作恶都没有报应,所以不须布施乃至祭祀,只管追求快乐,而否定道德。可说是顺世派、唯物快乐主义者。(例如第154、156经所述的邪见。)
  4. 迦罗拘陀迦栴延:认为众生的存在有七种成分是真实的:地、水、火、风、苦、乐、命。这七种成分不必靠任何条件产生,而能安住不变。因此,纵使用刀砍头,也不会死,因为刀只是在七法之中穿过罢了。因此也没有挥刀的人,也没有被砍的人,否定善恶观念、道德观念。可说是无因论的实有论者。(例如第161经所述的邪见。)
  5. 先阇那毘罗胝子:认为所谓真理只不过是主观上以为是真的,要不陷于主观的执著,最稳当的做法是不肯定自己的立场。这一派没有自己固定的主张,而是仗着语言的技巧去驳倒对手,类似中国的“白马非马论”。可说是怀疑论、不可知论者。(例如第164经所述的邪见。)
  6. 尼揵子:耆那教的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须以苦行偿还,要脱离轮回,必须修苦行,等苦行成就、旧业消灭,新业不生时,生命就回复清净,舍离肉体、获得解脱。此派与其余五派相比,较类似佛教提倡修行,但主张命与非命二元论,而不是因缘论,所主张的极端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对的。(在卷五、卷二十一等卷中都有相关记载。)

除了外道六师外,当时百家争鸣,对于宇宙和人生有六十二种不正确的见解,称为“外道六十二见”,可归纳为以下八类:

  1. 常论:主张身心乃至世界常住不变,人死后自我再生于来世而以现状相续,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常见”,“灵魂永生”的概念即是常见的一种。另一种常见,则是婆罗门教的“梵我如一”,认为我与大梵(造物主、大我)是一体的,因此而不灭。(参见第152、153、166、167经,以及第168经部分所述的邪见。)
  2. 半常半无常论:主张大梵(造物主、大我)是常,众生则是无常的。(参见第165经以及第169经部分所述的邪见。)
  3. 有边无边论:执著认为宇宙有边界、没有边界、既有边界也没有边界、既不是有边界也不是没有边界等。(参见第168经部分,以及第169经所述的邪见。)
  4. 异问异答:问东答西,对事全无定见,专为不可捉摸之说。(外道六师中的先阇那毘罗胝子也是其中一种。)
  5. 无因论:主张万物都是无因无缘,不管好的、坏的事物的产生,都没有原因。其中有一派认为万物没有任何原因即产生,另一派认为万物都是自然产生,没有其他的原因。(参见第157、158、159经,以及第169经部分所述的邪见。)
  6. 死后有想论、无想论、非想非非想论:讨论众生于未来死后是否仍保有感觉、认识、意志、思考等意识作用,属于执著未来所起之常见或断见。(参见第171经部分所述的邪见。)
  7. 断灭论:主张死后断灭,归于无有。(参见第171经所述的邪见,而外道六师中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也属于其中一种。)
  8. 现世涅槃论:以不究竟的快乐,认为是究竟的涅槃。例如主张五欲的快乐是最高的境界,或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或第四禅为最高的境界。(参见第170经所述的邪见。)

佛陀证悟后发现这些见解都是基于身见、基于爱欲、基于有限的观察或臆测而误认的,因此无法趋向解脱。初果圣者即已断身见、戒取、疑,而超越这些邪见。

佛法离于“常见”与“断见”这二边,说着十二因缘的中道。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