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杂阿含经》中,十二因缘主要用来解释当下身心的因缘;在其他的经论中,也有以十二因缘来解释三世的轮回。
用十二因缘解释当下身心的因缘,详见《杂阿含经》卷二、三相关各经。以经中所说“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为例,在根缘境生识而触的当下,就已经完成了一次的十二因缘,但由于我们误认其中有我、我所,起了贪爱,造下了业,而让这些心识不断地相互攀缘、增长扩大。
每一次的十二因缘虽然当下就已经完成,但这不表示未来就不会有作用。这就好像在推骨牌,从微观的角度,每一个骨牌撞击下一个骨牌都是在一刹那间发生;从巨观的角度来看,就会看到骨牌的推动与相叠持续不断地发生,延续成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用十二因缘解释三世的轮回,则有如下的说法:
第几支 | 分类 | 名称 | 意义 |
---|---|---|---|
1 | 过去因 | 无明 | (过去世的)没有智慧 |
2 | 过去因 | 行 | (过去世的)身行、口行、意行所造的业 |
3 | 现在果 | 识 | 投胎而有新的一生的识 |
4 | 现在果 | 名色 | 有胎形,初步的身心,但尚未长出六入处 |
5 | 现在果 | 六入处 | 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长成 |
6 | 现在果 | 触 | 出胎与外境接触;六触 |
7 | 现在果 | 受 | (接触后产生)感受 |
8 | 现在因 | 爱 | (对于感受产生)贪爱 |
9 | 现在因 | 取 | (由于贪爱,因此)执取 |
10 | 现在因 | 有 | (因为执取,所以有)积集的善恶业,能感招未来的果报 |
11 | 未来果 | 生 | (未来世的)出生 |
12 | 未来果 | 老病死忧悲恼苦 | (未来世的)衰灭及苦果 |
一念之起,当下轮回,每天的生活中都充斥了十二因缘,这些因缘累积起来,也造就了人的一生,乃至三世的轮回。
数学或物理造诣较深的同学,也可用“碎形”或“复杂系统”的“自相似性”来理解这样的现象:鹦鹉螺切中间一小块来看,其数学构成符合黄金比例,累积起来的大块也符合黄金比例,整个螺形也是黄金比例,这就是“自相似性”。在数学上,具有自相似性的碎形的生成是基于一个不断迭代的方程式,即一种基于递回的反馈系统。类似地,人们当下的身心运作符合十二因缘的模式,而当下的因缘长久累积之后,造就了宏观的轮回生死,也具有自相似性而符合十二因缘的模式。
阿罗汉破除无明、有智慧,则在根缘境生识而触的当下,生起明触,触生受、想但不造业,也不见我、我所,而能不受后有,解脱当下的因缘及三世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