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是佛教徒所遵守的规范,有防非止恶的功用,音译为“尸罗”、“尸赖”。

依据持戒者在身分、程度上的差异,佛教的戒会有不同的规范,比如在家居士的“五戒”、沙弥的“十戒”、出家人的“具足戒”等等。

由于戒的规范与保护,持戒的人不会去造作恶行,避免了因恶行而招致的恶果;若是持戒的人犯了戒,则要立刻警觉、忏悔,避免未来再犯,以求离恶向善。

修行人在见到外境时,心不贪著、不向外驰骋,而可持戒清净。心不驰骋、不做会让自己后悔的事,而能保持心境的坦然与平稳,安定的心能够保持专一,得以进一步修习禅定,进而开启智慧。所以说“戒”是“定”与“慧”的基础。

佛陀要求出家弟子每半个月聚集一次说戒,如果有弟子犯了戒,在说戒之后可以于僧众前“发露忏悔”,表白自己所犯的过失。其他出家弟子也可以就事论事地“举罪”,揭发不合宜的行为。这些不外乎是为了砥励修行,也为了维持僧团的清净。

接下来第495经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强调戒的重要性,再次表明了戒是定与慧的基础。在第496、497经中,舍利弗尊者则教导大家,在举罪时检举人与被检举人所该具备的自省及心态,好让正法、律得以真正发挥安心与增益修行的作用。

更多关于戒的重要性的经文,可参见《杂阿含经》卷二十九、三十“学相应”的内容,至于戒律的详细制定以及缘由,则收录于律藏中。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