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佛教的经典都是由佛弟子们结集而成,因此在经典的一开始,通常会说“如是我闻”,表示这部经是结集者亲自听闻的。最著名的结集者,就是被佛陀称赞“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他的故事在许多经典中会一一提到。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经在开头也会记载此部经发生的地点。《杂阿含经》的第1经,发生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国是当时著名的大国,佛教中许多精彩的事件发生在这里,之后我们也将一一读到。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佛陀教导弟子:“应该认清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是无常的,这样则是正确的见解。依正确的见解而修行,则能舍弃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喜爱和贪欲则可消除,心就能解脱。”

如果了知自己的身体以及贪著的物品,是会变化、毁坏、消失的,就不会那么的执著。能接受它们都是无常的事实,就是开启智慧的第一步。

举个粗浅的例子:花瓶若打破了,智者会将之清扫干净,从容善后;但愚者则会心痛不已、哀哀惨叫。这是因为智者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无常的,在花瓶未破时就知道无法永远拥有花瓶;在花瓶破时,自然也不会痛心,而能以智慧行事,心就不会被花瓶所役使。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也要认清心理的各个层面都是无常的。不论是感受、取相、造作、识知外境的心,都是无常的。

例如目前是受苦还是受乐,也是无常的。因此不会执著于快乐,而沉迷于声色犬马,甚至为了要快乐而牺牲健康。

真正深入的观察,则要在禅修中一一体验,能在实修中没有了贪欲,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而不只是口头禅。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心解脱的人,若要自己证知,则有能力作证:“我不会再次出生,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应当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会再受轮回。”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此经文中讲“无常”的观法,皆可以“苦”、“空”、“非我”替代入。举例而言:

  • 当观五阴是苦:身心都是受到逼迫的。
  • 当观五阴是空:身心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实体。
  • 当观五阴非我:身心都不是“我”。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