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善护根门,六根执著六境的结果,就是无法解脱、沉溺于轮回。因此佛陀常教导比丘,不要像凡夫般,沉迷于五欲,否则就白出家了。此经就是佛陀警告比丘们的开示。
那时,佛陀告诉比丘们:“比丘啊,即使是愚痴无闻的俗人,宁可拿烧红炙热的铜条来烧自己的眼睛,让眼睛烧起来,也不要以眼识去执取显著或微细的各种影像。为什么呢?因为执取各种影像,最终会导致堕于恶道,像铁球沉入水中。”
这边说的“眼识取于色相”,有二种层次:
- 眼根接触影像、生眼识,而“看到”,这是感官自动运作、生物本能的执取,得要睡眠时或禅定中关掉眼根,眼根才不会看到色相。
- 眼根接触影像、生眼识,而“看到”后,所看到的讯息由意根加以认知(意识)、执取。这是每天无时无刻的起心动念,由意而执取,也能由意而舍弃。若能舍、能无我,就是解脱自在。
通常1要在禅定中才能训练关掉,而2则是在行住坐卧间都能以正念避免执取。
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是如此,就不一一重复解说了。
“比丘们,睡眠是愚痴地过活、是虚度生命,没有利益、没有福报,但是比丘们宁可睡眠,也不要对色相而生起思想;若生起思想的话,就会生起贪欲缠缚、瞋恚争辩,使得众人得不到利益、不能利益世间。”
佛陀之前比喻说宁可破坏眼、耳、鼻、舌、身,也不要执著于色、声、香、味、触。那意根呢?意根是无形的,不像前五根能用物理手段破坏,因此这边以睡眠来比喻宁可减少意根的作用,也不要执著。
这里说“不于彼色而起觉想”,为什么在谈意根的时候提到“色”?如同上段导读中2提到的,意根所认知的,是前一刹那的六根所传来的讯息(例如眼见色),执著了就会有后续的思想。所谓“意根”识知“法”,六根所传来的讯息都是“法”。
“若起觉想者,必生缠缚诤讼”,其中“起觉想”是痴,“缠缚”是贪,“诤讼”是瞋。
“有智慧的佛弟子要作这样的学习:‘我今天宁可以炽热的铁枪穿刺眼睛,也不要以眼识执取色相,堕入三恶道,长夜受苦。我从今天开始应当正确的思惟:“观察眼根是无常的、是因缘造作的有为法、是缘于心而生的法;而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生起的眼识、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生起的眼触,而由眼触缘生的感受,内心觉得苦、乐、不苦不乐,这些都是无常的、是因缘造作的有为法、是缘于心而生的法。”’对耳、鼻、舌、身等入处也都要作这样的学习。”
本段讲多闻圣弟子对于前五根该有的正思惟,下段则讲对于第六根(意根)该有的正思惟:
“有智慧的佛弟子作这样的学习:‘睡眠是愚痴地过活、是虚度生命,没有利益、没有福报,我不该贪睡,也不要对六境生起思想,若生起思想的话,就会生起贪欲缠缚、瞋恚争辩,使得众人得不到利益、不能安乐。”
睡眠中,虽然前五根关闭了,意根的作用也减弱,但作梦时意根仍能运作。前面佛陀曾打比方说“宁当睡眠,不于彼色而起觉想”,但当然用功修行的佛弟子,并不会贪睡,醒时也尽量避免意根起觉想。
“有智慧的佛弟子作这样的观察的话,于眼根厌足、不再执著,而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生起的眼识、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生起的眼触,而由眼触缘生的感受,内心觉得苦、乐、不苦不乐,也都厌足,而不爱乐,不爱乐而能自在解脱。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