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告诉我们有五受阴,而且佛陀对这五受阴的五种情况:
- 五受阴。
- 五受阴的集。
- 五受阴的味。
- 五受阴的患。
- 五受阴的离。
都如其原貌地了知、契合真理地了知。
佛陀接着一一说明五受阴的这五种情况:
什么是如其原貌地了知色?
色是由“四大”以及四大所造成的物质及物理现象所构成的。
四大是地、水、火、风,是古印度人所认为物质世界及物理现象的四种组成:
- 地大:坚固性。
- 水大:湿润性。
- 火大:温热性。
- 风大:移动性。
佛陀教导我们,要如其原貌地了知色。
“色集”指色的集起、色由于因缘聚合而生起。
色是怎么集起的?由于有对色的喜爱。
人们喜爱物质及物理现象,因此集起了物质及物理现象。举例来说,喜爱物质,因此轮回时就脱离不了物质的世界。
佛陀教导我们,要如其原貌地了知色集。
“色味”指色使人爱着的滋味,也就是色的吸引力。
色能让人产生喜爱,就是色味。
举例来说,漂亮的物品让人爱不释手,就是色味的例子。
佛陀教导我们,要如其原貌地了知色味。
“色患”指色的祸患。
色有无常、苦、会变化的特质,称为色的祸患。
举例来说,漂亮的东西是无常的,毁坏时会让人苦恼,就是色患的例子。
佛陀教导我们,要如其原貌地了知色患。
“色离”指色的出离。
如果能调伏对色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就是出离于色。
佛陀教导我们,要如其原貌地了知色离。
解释完了色、色集、色味、色患、色离,佛陀又继续解说受。人们为什么会有对“色阴”的心理反应呢?起因于人们有“受阴”,这里的“受”也就是“感受”:
受阴包括了:
- 眼触而生“眼受”。
- 耳触而生“耳受”。
- 鼻触而生“鼻受”。
- 舌触而生“舌受”。
- 身触而生“身受”。
- 意触而生“意受”。
称作“六受身”,这里的“身”是指“种类”,也就是有六种感受。
这里的“触”特指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因此上面的六受身可详述为:
- 眼、色、眼识,三者接触而生“眼受”。
- 耳、声、耳识,三者接触而生“耳受”。
- 鼻、香、鼻识,三者接触而生“鼻受”。
- 舌、味、舌识,三者接触而生“舌受”。
- 身、触、身识,三者接触而生“身受”。
- 意、法、意识,三者接触而生“意受”。
在以后的经中会详述“触”的运作机制。
眼、耳、鼻、舌、身,都有接收的器官,所以比较具体、容易了解。意则是比较抽象的,可以解释为脑的功能。
可注意的是,“五受阴”是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其中的“受受阴”是指感受,分为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意受等六受身。不要混淆了。
“受集”指感受的集起。
前面已提过,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会产生感受,因此说“触”的集起,就是“受”的集起。
实际上,“触”不只能生起受,也能生起想、行,如稍后经文所示。
“受味”指受阴使人爱着的滋味,也就是受的吸引力。
六受能产生使人爱着的滋味,就叫受味。举例而言,看到漂亮的图画,感到赏心悦目,这种感受能吸引人、让人爱着于其滋味。
经文其余段落对于五受阴的五种情况的定义,同学们应该都能依此分析,自行解读其意义了。
比较需要解释的是行、识的定义:
“行”指造作。“思”是意志活动,是使心造作的精神作用,所以这里将“行”区分为由眼触乃至意触而生起的“思”。
“识”指识知,也就是觉知六境。
识可分为六种,即六识身:
- 眼根接收影像(色)而有视觉(眼识)。
- 耳根接收声音(声)而有听觉(耳识)。
- 鼻根接收香臭(香)而有嗅觉(鼻识)。
- 舌根接收味道(味)而有味觉(舌识)。
- 身根接收触碰(触)而有触觉(身识)。
- 意根接收各种讯息(法)而有意识。
佛陀说:“诸位比丘,如果修行人对于色如上说的那样去知道、见解,能往离欲的方向而去,那叫做正确的趣向。正确趣向的人,我说他是深入了解了。受、想、行、识也是一样。”
接着佛陀说:
如果修行人能如其原貌地了知、见解色,就能对色不喜爱(生厌)、不贪爱(离欲)、不生起任何烦恼(不漏)、心自由了。
最后佛陀总结:
心真正自由的人,就没有任何缺失(纯一就是没有杂质);没有任何缺失,清净的行为(梵行)就能成立;有梵行的人,不必任何依靠而得自在,到了苦的尽头、可以无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