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常彼此切磋法义,不是打高空地谈玄说理,而是依据自己所亲自实证的止观境界,和其他高手们验证。

本经即记载了那伽达多尊者和质多罗长者之间的讨论:

尊者那伽达多告质多罗长者:“有无量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云何?长者!此法为种种义故种种名?为一义有种种名?”

那伽达多尊者问质多罗长者:“有无量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这些定境。请问长者,这些是因为有种种不同的义理,因此而有种种不同的名称?还是一样的义理,只是有种种不同的名称?”

质多罗长者问尊者那伽达多:“此诸三昧为世尊所说?为尊者自意说耶?”

尊者那伽达多答言:“此世尊所说。”

质多罗长者问那伽达多尊者:“我们讨论的这些三昧,是佛陀所说的吗?还是依尊者您自己的意见所定义的名词?”

佛世时外道也有类似名称、甚至类似步骤的定境,但和佛教的正定不同,外道的修定方法通常搭配了错误的认知,例如外道也有修定的方法是对一切众生散发慈心、超越人我的界限,但目的是为了和梵天(造物主)的“神我”(大我)融为一体,以为打破自己的“小我”、融入梵天的“神我”后,就能永生不灭了。

现今有更多附佛外道,采用名称或步骤跟佛教修法类似但基于外道邪见的修法,混淆世人。佛弟子还是得回归经、律中的定义,以辨明哪些才是能引致正定及开启智慧的修法。

因此质多罗长者要先确认所讨论的这些名词,是依佛教的定义,还是有别的定义?定义确定了,讨论才不会鸡同鸭讲。

那伽达多尊者回答:“这些是佛陀所说的。”自然是依佛教的定义。

质多罗长者语尊者那伽达多:“听我小思惟此义,然后当答。”

须臾思惟已,语尊者那伽达多:“有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有法一义种种味。”

质多罗长者跟那伽达多尊者说:“让我稍微思考一下这些义理,然后回答您。”

稍事思考后,他回答那伽达多尊者:“这些名词背后,有不同的义理、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文句,也有一样的义理、不同的文句。”

也就是说这些定境有各自不同的义理,但也有共通的义理。

复问长者:“云何有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

长者答言:“无量三昧者,谓圣弟子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普缘,一方充满。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充满诸方,一切世间普缘住,是名无量三昧。云何为无相三昧?谓圣弟子于一切相不念,无相心三昧,身作证,是名无相心三昧。云何无所有心三昧?谓圣弟子度一切无量识入处,无所有,无所有心住,是名无所有心三昧。云何空三昧?谓圣弟子世间空,世间空如实观察,常住不变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是名为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

那伽达多尊者又问质多罗长者:“什么是您所指的不同的义理、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文句?”

长者即一一解释这些三昧各自的意义:

无量(心)三昧,以其中的慈无量心三昧为例,是修行人心中有慈,没有怨恨、没有讨厌、没有忿怒,心胸宽广,无边无际地以这慈心平等对待一切,将慈心充满一方,再像这样地将慈心充满二方、三方、四方、上下方,将慈心平等充满一切世间。

无相三昧,是修行人不念一切相(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法相等),亲身作证心中无相的定境。

无所有心三昧,是修行人超越“无量识入处”(以无边的识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成就的定境)后,什么都没有(以“什么都没有”为意念专注的对象),稳固于心中“什么都没有”的定境。

空三昧,是修行人专注在世间一切皆无常、是空的,契合真理地观察世间没有实质的自体,没有“我”、没有“我”所拥有的,而成就的定境。

这些定境各自有各自的修法以及境界,也就是有不同的义理。

复问长者:“云何法一义种种味?”

答言:“尊者!谓贪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无诤者是无相。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复次,无诤者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种种味。”

那伽达多尊者又问质多罗长者:“什么是您所指的一样的义理、不同的文句呢?”

长者回答:“尊者!所谓贪欲是有量(有限)的,无烦恼是最究竟的无量(没有限制)。所谓贪欲是有相的(贪于色、声、香、味、触、法),瞋恚、愚痴是有相的,无烦恼是无相的。贪欲是有的,瞋恚、愚痴是有的,无烦恼是什么都没有。再来,无烦恼即空,空于贪欲,空于瞋恚、愚痴,没有实质的自体,没有“我”、没有“我”所拥有的。这就是一样的义理、不同的文句。”

“无烦恼”即无贪欲、无瞋恚、无愚痴。在佛法中无贪欲、无瞋恚、无愚痴是这些三昧共通的最高境界。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