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内六入处。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
“内六入处”是:
- 眼:视觉器官。
- 耳:听觉器官。
- 鼻:嗅觉器官。
- 舌:味觉器官。
- 身:触觉器官。
- 意:心作为感官。(可能在身体上的投射为大脑的运作。)
这六个感官犹如外境进入身心的管道,因此称为“内六入处”,又称为“六内入处”、“六根”。
“内六入处”所接收的,是“外六入处”:
- 色:影像。
- 声:声音。
- 香:香臭。
- 味:味道。
- 触:碰触。
- 法:讯息。
又称为“六外入处”、“六境”。由于“外六入处”能沾染身心,也称作“六尘”。
“内六入处”接收到“外六入处”时,如果有贪爱、执著,就会追逐著外境跑,陷入轮回。如果没有贪爱、执著,就能有智慧地辨明外境,心不随境转。
以智慧洞悉内六入处而修行,则可依次证得各种修行的阶位,例如前面“导读:四果”当中提到在证须陀洹果以前,趣向须陀洹果的修行路上的“(随)信行”:
于此六法观察、忍,名为信行,超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
对于眼、耳、鼻、舌、身、意,基于信心而以智慧彻底观察并且接受(观察所得到的洞见),称为“(随)信行”,离开凡夫境界而超昇入圣道,朝向出离生死的方向。持续这样地修行,只要没有中途死去,总有一天能证得须陀洹果,成为初果圣人。
智慧更强的修行人,则可证得“(随)法行”:
若此诸法增上观察、忍,名为法行,超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
如果对于六内入处,基于更犀利的智慧彻底观察并接受(观察所得到的洞见),则称为“(随)法行”,离开凡夫境界而超昇入圣道,朝向出离生死的方向。持续这样地修行,只要没有中途死去,总有一天能证得须陀洹果(初果):
若此诸法如实正智观察,三结已尽、已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决定恶趣,定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如果对于六内入处,契合真理地以正智(清晰理解解脱的智慧)观察,已断除并彻底了知三结:身见(执著于有恒常不变的自我)、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疑(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就叫作须陀洹。须陀洹绝对不会堕于恶道,一定朝向真正的觉悟迈进,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七次,就能到达苦的尽头(涅槃)。
甚至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此等诸法正智观察,不起诸漏,离欲解脱,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
对于六内入处,契合真理地以正智观察,并进一步修行而能不起各种烦恼,离于贪欲而解脱,就叫做阿罗汉。阿罗汉已没有了各种烦恼,应当完成的都已完成,没有了各种负担,获得佛法对自己的利益,灭尽所有“生命存在”的束缚(也就是不再有来生),清晰理解(解脱的智慧)并能心彻底地解脱。
从初果到四果,证得果位的条件以及剩余轮回的束缚,总结于下表:
果位 | 条件 | 轮回的束缚 |
---|---|---|
须陀洹果 | 断三结(身见、戒取、疑) | 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七次就能涅槃。 |
斯陀含果 | 断三结,贪瞋痴薄 | 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就能涅槃。 |
阿那含果 | 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 |
阿罗汉果 | 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证得涅槃、解脱轮回。 |
其中一些名词的简略意义如下:
- 身见:执著于有“我”。
- 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
- 疑: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
- 欲贪:欲界众生的贪爱。
- 瞋恚:生气。
- 愚痴:无智;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