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07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陀骠摩罗子ⓐ①,旧住②王舍城,典知③众僧饮食、床座,随次差请,不令越次④。
时,有慈地ⓑ⑤比丘,频三过次⑥得麤食处⑦,食时辛苦,作是念:“怪哉!大苦!陀骠摩罗子比丘有情故,以麤食恼我,令我食时极苦,我当云何为其作不饶益事?”
时,慈地比丘有姊妹比丘尼,名蜜多罗ⓒ,住王舍城王园比丘尼众中。蜜多罗比丘尼来诣慈地比丘,稽首礼足,于一面住。慈地比丘不顾眄⑧,不与语。蜜多罗比丘尼语慈地比丘:“阿梨ⓓ!何故不见顾眄,不共言语?”
慈地比丘言:“陀骠摩罗子比丘数以麤食恼我,令我食时极苦,汝复弃我。”
比丘尼言:“当如何?”
慈地比丘言:“汝可至世尊所,白言:‘世尊!陀骠摩罗子比丘非法不类⑨,共我作非梵行波罗夷罪⑩。’我当证言:‘如是,世尊!如妹所说。’”
比丘尼言:“阿梨[*]!我当云何于梵行比丘所,以波罗夷谤?”
慈地比丘言:“汝若不如是者,我与汝绝,不复来往言语、共相瞻视。”
时,比丘尼须臾默念,而作是言:“阿梨[*]!欲令我尔,当从其教。”
慈地比丘言:“汝且待我先至世尊所,汝随后来。”
时,慈地比丘即往稽首,礼世尊足,退住一面。蜜多罗比丘尼即随后至,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一何不善不类陀骠摩罗子,于我所作非梵行,波罗夷罪。”
慈地比丘复白佛言:“如妹所说,我先亦知。”
尔时,陀骠摩罗子比丘即在彼大众中。
尔时,世尊告陀骠摩罗子比丘:“汝闻此语不?”
陀骠摩罗子比丘言:“已闻,世尊!”
佛告陀骠摩罗子比丘:“汝今云何?”
陀骠摩罗子白佛:“如世尊所知,如善逝所知。”
佛告陀骠摩罗子:“汝言如世尊所知,今非是时,如ⓔ今忆念,当言忆念;不忆念,当言不忆念⑪。”
陀骠摩罗子言:“我不自忆念。”
尔时,尊者罗睺罗住于佛后,执扇扇佛,白佛言:“世尊!不善不类⑫,是比丘尼言:‘尊者陀骠摩罗子共我作非梵行。’慈地比丘言:‘如是,世尊!我先已知,如妹ⓕ所说。’”
佛告罗睺罗:“我今问汝,随意答我。若蜜多罗比丘尼来语我言:‘世尊!不善不类罗睺罗,共我作非梵行,波罗夷罪。’慈地比丘复白我言:‘如是,世尊!如妹[*]所说,我先亦知’者,汝当云何?”
罗睺罗白佛:“世尊!我若忆念,当言忆念;不忆念,当言不忆念。”
佛言ⓖ:“罗睺罗!愚痴人汝尚得作此语,陀骠摩罗子清净比丘,何以不得作如是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陀骠摩罗子比丘当忆念,蜜多罗比丘尼当以自言灭⑬,慈地比丘僧当极善呵谏教诫⑭:‘汝云何见?何处见?汝何因往见?’”世尊如是教已,从座起,入室坐禅。
尔时,诸比丘于陀骠摩罗子比丘忆念,蜜多罗比丘尼与自言灭,慈地比丘极善呵谏教诫言:“汝云何见?何处见?何因往见?”
如是谏时,彼作是言:“彼陀骠摩罗子不作非梵行,不犯波罗夷,然陀骠摩罗子比丘三以麤恶食恐怖,令我食时辛苦。我于陀骠摩罗子比丘爱恚痴怖,故作是说,然陀骠摩罗子清净无罪。”
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觉,至大众前敷座而坐。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于陀骠摩罗子比丘所忆念持,蜜多罗比丘尼与自言灭,慈地比丘极善呵谏,乃至彼言:‘陀骠摩罗子清净无罪。’”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愚痴?以因饮食故,知而妄语。”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若能舍一法: 知而故妄语,
不计于后世, 无恶而不为。
宁食热铁丸, 如炽然炭火,
不以犯禁戒, 而食僧信施⑮。”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陀骠摩罗子”,巴利本作 Dabba Mallaputta。
ⓑ “慈地”,巴利本作 Mettiyabhummajakā。
ⓒ “蜜多罗”,巴利本作 Mettiyā。
ⓓ “阿梨”,元、明二本作“阿暗梨”,圣本作“阿阇梨”。[*]
ⓔ “如”,大正藏原为“汝”,今依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如”。
ⓕ “妹”,大正藏原为“姝”,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妹”。[*]
ⓖ “言”,宋、元、明、圣四本作“告”。
[注解]
① 陀骠摩罗子:比丘名,少年出家后证阿罗汉,得六神通,在王舍城负责为僧团分派、管理卧具、饮食,不曾有任何私心,佛陀称赞他“能广劝率,施立斋讲;安造房室,与招提僧”第一。又译作“陀骠”、“陀罗骠摩罗子”、“陀罗婆摩罗”、“小陀罗婆摩罗”。
② 旧住:久居一处;久住。
③ 典知:“典”、“知”都有掌管、主持的意思。
④ 随次差请,不令越次:依顺序分别安排(饮食、床座),维持制序。
⑤ 慈地:比丘名,曾几次造谣毁谤其他比丘,遭佛陀呵斥并制戒禁止。
⑥ 频三过次:三番两次。
⑦ 得麤食处:被安排到供养粗糙食物的施主家。“麤食”即粗糙的食物。
⑧ 顾眄:转头看。“眄”指斜视,读音同“免”。
⑨ 不类:不像样。
⑩ 作非梵行波罗夷罪:犯了淫戒,应逐出僧团的罪。“波罗夷”是戒律中最严重的罪,犯戒者会被逐出僧团。
⑪ 如今忆念,当言忆念;不忆念,当言不忆念:如果记得有这件事,就说有,如果记得没有这件事,就说没有。按:陀骠摩罗子尊者认为清者自清,佛陀知道他没犯戒,因此回答说照佛陀所知的来判定即可。但僧团中遭举罪后是否犯戒,有标准的询问和对质流程,所以佛陀要他自己讲出来。
⑫ 不善不类:不伦不类;没有水准、不像样。
⑬ 以自言灭:因为自己说犯波罗夷罪,而逐出僧团。其中“灭”指“灭摈”,指削除僧籍。又作“与自言灭”。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以自言故,为作灭摈”。
⑭ 极善呵谏教诫:非常彻底地呵斥、纠正、教导。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苦切捡挍”。
⑮ 信施:基于信心的布施;信徒的布施。
[对应经典]
- 《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14经。
- 《摩诃僧衹律》卷二十一明单提九十二事法之十/第九跋渠。
- Cullavagga IV.4.4。
[读经拾得]
陀骠摩罗子比丘负责僧团中接受居士供养的轮值分配。慈地比丘三番两次被分配到食物很难吃的居士家,以为陀骠摩罗子比丘故意针对他,因此唆使蜜多罗比丘尼陷害陀骠摩罗子比丘,诬告他性侵蜜多罗比丘尼。
陀骠摩罗子比丘早就证阿罗汉了,并不在意被诬告,因此只说:“佛陀知道的。”也没辩驳。
佛陀知道陀骠摩罗子比丘没犯戒,但僧团中遭举罪后是否犯戒,有标准的询问和对质流程,所以佛陀要他自己讲出来,他才说出自己没有犯戒。(这样才能维持可长可久的制度,纵使佛陀不在也能维持僧团运作。)
罗睺罗尊者一开始不知道这是诬告,而跟着骂性侵的行为真不像话,于是佛陀告诉大众其实是慈地比丘及蜜多罗比丘尼妄语,并呵责妄语的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