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07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异比丘于后夜时至拓[*]补河边,脱衣置岸边,入水洗浴。浴已,还上岸,著一衣,待身干。

时,有一天子放身光明,普照拓[*]补河侧,问比丘言:“比丘!比丘!此是丘冢,夜则起烟,昼则火然,彼婆罗门见已而作是言:‘坏此丘冢,发掘者智,持以刀剑。’又见大龟,婆罗门见已,作是言:‘除此大龟,发掘者智,持以刀剑。’见有氍氀,婆罗门见已,作此言:‘却此氍氀,发掘者智,持以刀剑。’见有肉段,彼婆罗门见已,作是言:‘除此肉段,发掘者智,持以刀剑。’见有屠杀,婆罗门见已,作是言:‘坏是屠杀处,发掘者智,持以刀剑。’见有楞耆,彼婆罗门见已,作是言:‘却此楞耆,发掘者智,持以刀剑。’见有二道,彼婆罗门见已,作是言:‘除此二道,发掘者智,持以刀剑。’见有门扇,婆罗门见已,作是言:‘却此门扇,发掘者智,持以刀剑。’见有大龙,婆罗门见已,作是言:‘止!勿却大龙,应当恭敬。’比丘!汝来受此论,往问世尊,如佛所说,汝随受持。所以者何?除如来,我不见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于此论心悦乐者,若诸弟子从我所闻,然后能说。”

尔时,比丘从彼天所闻此论已,往诣世尊,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天子所问诸论广问世尊:“云何为丘冢?云何为夜则起烟?云何为昼则火然?云何是婆罗门?云何发掘?云何智者?云何刀剑?云何为大龟?云何氍氀?云何为肉段?云何为屠杀处?云何为楞耆?云何为二道?云何为门扇?云何为大龙?”

佛告比丘:“丘冢者,谓众生身,麤四大色父母遗体,抟食、衣服、覆盖、澡浴、摩饰、长养,皆是变坏磨灭之法。夜起烟者,谓有人于夜时起,随觉随观。昼行其教,身业、口业。婆罗门者,谓如来、应、等正觉。发掘者,谓精勤方便。智士者,谓多闻圣弟子。刀剑者,谓智慧刀剑。大龟者,谓五盖。氍氀者,谓忿恨。肉段者,谓悭愱。屠杀者,谓五欲功德。楞耆者,谓无明。二道,谓疑惑。门扇者,谓我慢。大龙者,谓漏尽罗汉。如是,比丘!若大师为声闻所作,哀愍悲念,以义安慰,于汝已作,汝等当作所作,当于曝露、林中、空舍、山泽、岩窟,敷草树叶,思惟禅思,不起放逸,莫令后悔,是则为我随顺之教。”即说偈言:

“说身为丘冢,  觉观夜起烟,
 昼业为火然,  婆罗门正觉。
 精进勤发掘,  黠慧明智士
 以智慧利剑,  厌离胜进者。
 五盖为巨龟,  忿恨为氍氀,
 悭愱为肉段,  五欲屠杀处。
 无明为楞耆,  疑惑于二道,
 门扇现我慢,  漏尽罗汉龙。
 究竟断诸论,  故我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持”,宋、元二本作“摄”。

“诸”,宋本作“讯”。

“抟”,宋、元、圣三本作“揣”。

“澡”,圣本作“渗”。

“曝”,元、明二本作“暴”。

“士”,圣本作“上”。

[注解]

丘冢:土堆。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巢窟”,相当的《增壹阿含经》经文作“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蚁丘”。

坏此丘冢,发掘者智,持以刀剑:有智慧的挖掘者,拿着刀剑,破坏这个土堆吧!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破彼巢窟,并掘其地。时有智人语婆罗门言:‘以刀掘地’”,相当的《增壹阿含经》经文作“汝今持刀凿山,当凿山时,必当见有负物,当拔济之”,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极聪明者!拿刀后请你挖掘”。

氍氀:毛织的地毯,读音同“渠驴”。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蝮蛇”,相当的《增壹阿含经》经文作“虾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膨胀的(蛤蟆)”。

肉段:一条肉块。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肉段”,相当的《增壹阿含经》经文作“肉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肉片”。

屠杀:在这里特指杀生的现场。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刀舍”,相当的《增壹阿含经》经文作“枷”,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屠宰场”。

楞耆:为音译,是一种没有视觉的毒虫,其螫刺会使人失明。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楞祇芒毒虫”,相当的《增壹阿含经》经文作“树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横木”。

二道:岔路。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二道”,相当的《增壹阿含经》经文作“二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叉路”。

于夜时起,随觉随观。昼行其教,身业、口业:在夜间心中起了寻思、伺察,而在白天接着造作身业、口业。按:这是表达身口意三业,由意业带动身业、口业。

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这五种覆盖心识、阻碍善法发生的烦恼。

五欲功德: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这五种欲的功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种欲”。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所提到的意涵,以及在各对应经典中作为比喻的事物,列表整理如下:

意涵 《杂阿含经》 《别译杂阿含经》 《增壹阿含经》 《蚁喻经》 南传《中部尼柯耶》
众生的身体 丘冢 巢窟 蚁聚 蚁丘
心的寻、伺 夜起烟 夜烟出 夜有烟 夜中出烟 夜间的冒烟
身业、口业的造作 昼火然 昼火然 昼日火然 昼日火然 白天的炽然
婆罗门 婆罗门 婆罗门
精进努力 发掘 掘地 凿山 凿山 挖开
多闻圣弟子 智士 智人 智者 智者 极聪明者
智慧 刀剑
五盖 大龟 负物 大龟 过滤容器
五蕴 N/A N/A N/A N/A
忿怒怨恨 氍氀 蝮蛇 虾蟆 水母虫 膨胀的(蛤蟆)
悭贪嫉妒 肉段 肉段 肉聚 水蛭虫 肉片
五欲 屠杀 刀舍 阿西苏那虫 屠宰场
无明 楞耆 楞祇芒毒虫 树枝 横木
疑惑 二道 二道 二道 挼陀钵他虫 叉路
我慢 门扇 石聚 [昝-人+几]哥嚩吒虫 N/A
阿罗汉 大龙 婆罗门 婆罗门


这些比喻在古印度原文中可能有各种不同的逻辑,例如有的可能依形、或依音、或依义,但经过上千年的传抄又转为不同的语言后,当中的逻辑或相关性或多或少会变得难以理解。因此不需太在意用来作比喻的事物,能抓住经文所要表达的意涵即可。

本经的意涵在于:众生有四大构成的身体,由心的寻伺而带动身业、口业的造作。佛陀教导多闻圣弟子勤奋努力地以智慧拆解身体,除去五盖、忿怒怨恨、悭贪嫉妒、五欲、无明、疑惑、我慢等等烦恼,而证得阿罗汉。

所提到的这些烦恼只是列举,彼此间的内容多有重叠,在对应经典中的前后次序也不太相同,因此不需纠结于这些烦恼在本经中出现的次序。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