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08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㮈城乞食。

时,有异比丘以不住心,其心惑乱,不摄诸根,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㮈城乞食。是比丘遥见世尊,见已,摄持诸根,端视而行。世尊见是比丘摄持诸根,端视而行,见已入城。乞食毕,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入室坐禅。晡时从禅觉,入僧中,敷坐具,于大众前坐,告诸比丘:“我今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㮈城乞食,见有比丘,以不住心、惑乱心,诸根放散,亦持衣钵入城乞食,彼遥见我,即自敛摄竟,为是谁?”

时,彼比丘从座起,整衣服,到于佛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世尊!我于晨朝入城乞食,其心惑乱,不摄诸根行。遥见世尊,即自敛心,摄持诸根。”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见我已,能自敛心,摄持诸根。比丘!是法应当如是。若见比丘,亦应自摄持。若复见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当如是摄持诸根,当得长夜以义饶益,安隐快乐。”

尔时,众中复有异比丘说偈叹曰:

“以其心迷乱,  不专系念住,
 晨朝持衣钵,  入城邑乞食。
 中路见大师,  威德容仪备,
 欣悦生惭愧,  即摄持诸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以不住心,其心惑乱,不摄诸根:由于没有安住心,他的心迷惑混乱,不收摄各种感官。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身意不定,诸根散乱”。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一位比丘本来把托钵当逛街,不收摄感官,远远见到佛陀时才赶快摄心。这就如同念佛的摄心效果。

要怎么在托钵时收摄感官?可参考《杂阿含经》卷九第236经:“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譬如有人,火烧头衣,为尽灭故,当起增上方便,勤教令灭”。该经也提到在托钵时收摄感官,没有烦恼自然能心生欢喜,有助于进一步的禅定修行:“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是名比丘于行、住、坐、卧净除乞食”。

不只出家人托钵时如此,持八关斋戒的在家人日常生活中也可如此。

佛陀后来肯定这位比丘在见到佛后收摄了心念,更进一步教导他不只是见佛时收摄心念,见到任何出家人及在家人时也要如此。这在应用的范围上比念佛、念僧还广泛。相较之下,《华严经》〔净行品〕鼓励将日常生活所见皆回归到佛法,或许可说更广泛地应用了这个方法。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

[校勘]

圣本在“十”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