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102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多众践蹈旷野中,与五百比丘众俱,而为说法,以五百钵置于中庭。

尔时,世尊为五百比丘说五受阴生灭之法。

时,魔波旬作是念:“沙门瞿昙住王舍城多众践蹈旷野中,与五百比丘俱,乃至说五受阴是生灭法。我今当往,为作留难。”化作大牛,往诣佛所,入彼五百钵间,诸比丘即驱,莫令坏钵。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非是牛,是魔波旬欲作娆乱。”即说偈言:

“色受想行识,  非我及我所,
 若知真实灭,  于彼无所著。
 心无所着法,  超出色结缚
 了达一切处,  不住魔境界。”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灭”,大正藏原为“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灭”。

“结缚”,圣本作“缚结”。

[注解]

王舍城多众践蹈旷野:王舍城中一处大众通行的空旷原野。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佛陀为比丘们开示“五受阴生灭之法”,即凡夫所执著的五阴有生即有灭,都是无常的。

这时,波旬为扰乱众人,化身为一头大牛,直奔比丘们摆放钵的地方。

比丘们看到钵即将被破坏,就坐不住了,急忙跑去驱赶大牛,一时之间场面混乱不堪,正中波旬下怀。

佛陀看破波旬的伎俩,提醒弟子们:“如果能知五阴非我、非我所有,不执著于五阴,便能超出其束缚,而不住于魔境。”

从实修的角度来看,佛弟子虽理解“五受阴生灭”的道理,但当名声、地位、身体或财产遭受损毁时,往往难以泰然处之。然而,若能在这样的处境中基于对佛法的净信来观察生灭,将逆境转为修观的机会,修行便有机会更上一层楼。

从世间法的角度来看,佛陀点破当下的情境是魔考,能让当事人转换视角,跳脱出负面的情境:犹如小朋友打电动,不会因为失败几次才成功通关一次而心灰意冷,反而会因为那一次的成功通关而愈挫愈勇。同理,修行人若在遇到状况时,能跳脱出情境的制约,以“正见”与“正志”面对世间的挑战,以正向的心态应对魔考,有助于在苦难的世间愈挫愈勇,持续修行。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