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14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晡时从禅觉,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汝当为诸比丘说法教戒[*]、教授。所以者何?我常为诸比丘说法教戒[*]、教授,汝亦应尔。”
尊者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今诸比丘难可为说法教戒[*]、教授,有诸比丘闻所说法,不忍、不喜。”
佛告摩诃迦叶:“汝何因缘作如是说?”
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法,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迦叶:“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佛告迦叶:“昔日,阿练若ⓐ①比丘于阿练若比丘所,叹说阿练若法,于乞食比丘所,叹说乞食功德;于粪扫衣②比丘所,叹说粪扫衣功德。若少欲知足,修行远离,精勤方便③,正念正定④,智慧漏尽⑤,身作证⑥比丘所,随其所行,赞叹称说。迦叶!若于阿练若所,叹说阿练若法,乃至漏尽比丘所,叹说漏尽身作证。若见其人,悉共语言,随宜慰劳善来者:‘汝名何等?为谁弟子?’让座令坐,叹其贤善,如其法像ⓑ类,有沙门义⑦、有沙门欲。如是赞叹ⓒ时,若彼同住同游者,则便决定随顺彼行,不久亦当同其所见,同其所欲。”
佛告迦叶:“若是年少比丘见彼阿练若比丘来赞叹阿练若法,乃至漏尽身作证,彼年少比丘应起出迎,恭敬礼拜问讯,乃至彼同住者,不久当得自义饶益⑧。如是恭敬者,长夜⑨当得安乐饶益。”
佛告迦叶:“今日比丘见彼来者,知见大德,能感财利、衣被、饮食、床卧、汤药者,与共言语,恭敬问讯,叹言善来:‘何某名字?为谁弟子?’叹其福德,能感大利、衣被、饮食、卧具、汤药。若与尊者相习近者,亦当丰足⑩衣被、饮食、卧具、汤药。若复年少比丘见彼来者,大智大德,能感财利、衣被、饮食、卧具、汤药者,疾起出迎,恭敬问讯,叹言善来大智大德,能感大利、衣被、饮食、卧具、汤药。迦叶!如是年少比丘,长夜当得非义不饶益苦⑪。
“如是,迦叶!斯等比丘为沙门患,为梵行溺⑫,为大映障⑬、恶不善法、烦恼之患,重受诸有,炽燃⑭生死,未来苦报,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是故,迦叶!当如是学:‘为阿练若,于阿练若所,称誉赞叹粪扫衣、乞食,少欲知足,修行远离,精勤方便,正念正定,正智漏尽,身作证者,称誉赞叹。’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尊者摩诃迦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 “阿练若”,巴利本作 Arañña。
ⓑ “像”,圣本作“象”。
ⓒ “叹”,宋、元、明三本作“叹”。
[注解]
① 阿练若: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又译为“阿兰若”、“空闲”、“空闲处”、“无事”。
② 粪扫衣:捡拾被丢弃的衣物,清洗后缝制成的衣服。又译作“纳衣”。穿粪扫衣而不穿施主布施的衣服是十二头陀行(舍弃对衣服、饮食、住处的贪著,以修炼身心、去除尘垢烦恼的苦行法)之一。
③ 精勤方便:勤奋努力。
④ 正定:正确的禅定。
⑤ 漏尽:断尽烦恼的。
⑥ 身作证:亲身体证。
⑦ 沙门义:修行的目标。
⑧ 义饶益:有利益。其中“义”是“利益”的意思。
⑨ 长夜:长时间。
⑩ 若与尊者相习近者,亦当丰足:认为如果和这位(获得丰厚利养的)尊者多加亲近的人,也能够丰衣足食。
⑪ 非义不饶益苦:对真义的获得没有帮助,而得苦果。
⑫ 梵行溺:让清净的修行陷于危境中,也意味着不再清净修行,沉溺与染著于贪爱与欲望中。
⑬ 映障:遮蔽障碍。
⑭ 炽燃:同“炽燃”,1.如火烧之逼迫,如“三毒炽然火、大火炽然、其焰炽燃、现法离诸炽然”。“炽”读作“斥”,猛烈燃烧的意思。2.努力,如“当自炽然、当自炽燃、炽然佛法”。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清净的僧团中,比丘们赞叹有以下德性的比丘:阿练若、乞食、粪扫衣、少欲知足、修行远离、精勤方便、正念正定、智慧漏尽、身作证。
年少比丘见到了,也见贤思齐,而能得到修行的安乐及利益。
不清净的僧团中,比丘看到有人能感得财利、衣被、饮食、卧具、汤药,而叹其福德,用有多少供养来判断谁的修行好。这样让年少比丘有样学样,修行就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