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142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久住舍卫国阿练若床坐处,长须发,著弊纳ⓐ衣①,来诣佛所。尔时,世尊、无数大众围绕说法。
时,诸比丘见摩诃迦叶从远而来,见已,于尊者摩诃迦叶所起轻慢心,言:“此何等比丘?衣服麁陋,无有仪容而来,衣服彷徉ⓑ②而来。”
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善来,迦叶!于此半座,我今竟知谁先出家,汝耶?我耶?”
彼诸比丘心生恐怖,身毛皆竖③,并相谓言:“奇哉!尊者!彼尊者摩诃迦叶,大德大力,大师弟子,请以半座。”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合掌白佛言:“世尊!佛是我师,我是弟ⓒ子。”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我为大师,汝是弟子,汝今且坐,随其所安。”
尊者摩诃迦叶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复欲警悟诸比丘,复以尊者摩诃迦叶同己所得殊胜广大功德为现众故,告诸比丘:“我离欲④、恶不善法⑤,有觉有观⑥,初禅⑦具足住⑧,若日、若夜、若日夜;摩诃迦叶亦复如我,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我欲第二、第三、第四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摩诃迦叶亦复如是。乃至第四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我随所欲,慈、悲、喜、舍⑨,空入处⑩、识入处⑪、无所有入处⑫、非想非非想入处⑬,神通境界,天耳⑭、他心智⑮、宿命智⑯、生死智⑰、漏尽智⑱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漏尽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
尔时,世尊于无量大众中称叹摩诃迦叶同己广大胜妙功德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纳”,明本作“衲”。
ⓑ “彷徉”,大正藏原为“佯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彷徉”。
ⓒ “弟”,圣本作“佛弟”。
ⓓ “智”,宋、元、明三本作“智是”。
[注解]
① 弊纳衣:即是“粪扫衣”,另作“补纳衣”。
② 彷徉:来来回回地漫步。
③ 身毛皆竖:全身的毛发都竖立起来。
④ 离欲:远离欲望。
⑤ 恶不善法:恶的、不善的事情。
⑥ 有觉有观:“觉”与“观”两者皆有。“觉”又译为“寻”,是投向的注意力;“观”又译为“伺”,是持续的注意力。例如打坐时将心念投向呼吸,就是“寻”;接着将心念持续地省察呼吸,就是“伺”。
⑦ 初禅:色界的四个禅定层次的第一个层次。
⑧ 具足住:进入(达成)并保持着。又译为“成就游”。
⑨ 慈、悲、喜、舍:在这里指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成就的定境。又称为“四无量心三昧”、“无量三昧”。
⑩ 空入处:以无边的空间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是无色界第一天的层次。又译为“无量空入处”、“空处”、“空无边处”。
⑪ 识入处:超越空间,以无边的识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是无色界第二天的层次。又译为“无量识入处”、“识处”、“识无边处”。
⑫ 无所有入处:超越“有”,以无所有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是无色界第三天的层次。又译为“无所有处”。
⑬ 非想非非想入处:没有一般粗重的想阴,但想阴仍未真正断尽的定境。犹如油已经倒光的油筒,倒不出油来了,但表面还是黏着一些油;非想非非想入处已几乎没有想阴,但又不能说断尽想阴。是无色界天的最高层次。
⑭ 天耳:能听到不论远近的声音的神通。又译为“天耳通”、“天耳智通”、“天耳智”。
⑮ 他心智:知道他人心里在想什么的神通。
⑯ 宿命智:能了知过去世的种种的神通。
⑰ 生死智:了知自己及他人未来世的种种的智慧。
⑱ 漏尽智:断尽烦恼、解脱生死的智慧。
[对应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