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14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应施何等人?”

佛言:“大王!随心所乐处。”

波斯匿王复白佛言:“应施何处,得大果报?”

佛言:“大王!此是异问。所问‘应施何处?’此问则异。复问‘施何处,应得大果?’此问复异。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大王!譬如此国临阵战斗,集诸战士,而有一婆罗门子,从东方来,年少幼稚,柔弱端正,肤白发黑,不习武艺,不学术策,恐怖退弱,不能自安,不忍敌观,若刺若射,无有方便,不能伤彼。云何?大王!如此士夫,王当赏不?”

王白佛言:“不赏,世尊!”

“如是,大王!有刹利童子从南方来,鞞舍童子从西方来,首陀罗童子从北方来,无有技术,皆如东方婆罗门子,王当赏不?”

王白佛言:“不赏,世尊!”

“佛告大王,此国集军临战斗时,有婆罗门童子从东方来,年少端正,肤白发黑,善学武艺,知斗术法,勇健无畏,苦战不退,安住谛观,运戈能伤,能破巨敌。云何?大王!如此战士,加重赏不?”

王白佛言:“重赏,世尊!”

“如是,刹利童子从南方来,鞞舍童子从西方来,首陀罗童子从北方来,年少端正,善诸术艺,勇健堪能,苦战却敌,皆如东方婆罗门子。如是战士,王当赏不?”

王白佛言:“重赏,世尊!”

佛言:“大王!如是沙门、婆罗门远离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福利,得大果报。舍离五支何等为舍离五支?所谓贪欲盖,瞋恚、睡眠、掉悔、疑盖,已断已知,是名舍离五支。成就五支何等为成就五支?无学戒身成就,无学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是名成就五支。大王!如是舍离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果报。”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运戈猛战斗,  堪能勇士夫,
 为其战斗故,  随功重加赏,
 不赏名族胄,  怯劣无勇者。
 忍辱修贤良,  见谛建福田,
 贤圣律仪备,  成就深妙智,
 族胄虽卑微,  堪为施福田。
 衣食钱财宝,  床卧等众具,
 悉应以敬施,  为持净戒故。
 人表林野际,  穿井给行人,
 溪涧施桥梁,  迥路造房舍,
 戒德多闻众,  行路得止息。
 譬如重云起,  雷电声振耀。
 普雨于壤土,  百卉悉扶踈
 禽兽皆欢喜,  田夫并欣乐。
 如是净信心,  闻慧舍悭垢,
 钱财丰饮食,  常施良福田。
 高唱增劝,  如雷雨良田,
 功德注流泽,  霑洽施主心。
 财富名称流,  及涅槃大果。”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波斯匿”,巴利本作 Pasenadi。

“鞞舍”,巴利本作 Vessa。

“首陀罗”,巴利本作 Sudda。

“技”,大正藏原为“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技”。

“振”,明本作“震”。

“踈”,宋本作“蔬”。

“劝”,大正藏原为“欢”,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劝”。

“受”,大正藏原为“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受”。

“霑”,宋、元、明三本作“沾”。

[注解]

波斯匿:优婆塞名,是舍卫城的城主、拘萨罗国的国王,相传与佛陀同年纪。年长后继承王位,早年暴恶无信,后来因末利夫人的引导,笃信佛法,治理拘萨罗国及迦尸国,国威强盛。他将妹妹为韦提希夫人嫁给摩竭提国频婆娑罗王,女儿胜鬘夫人嫁给阿逾阇国友称王。又译为“胜军”。

异问:不同的问题。

婆罗门: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祭司阶级。

方便:努力;可达成目标的方法。

鞞舍: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中产阶级,从事农牧工商。又译为“毘舍”。

沙门、婆罗门:修行人的统称。

福田:能生福德的田地,譬喻供养应当供养的修行人能获得福报,如同农夫在田中播种,往后则能收成。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佛弟子布施不求回报,只要布施给自己愿意帮助的人即可,不会计较果报。因此波斯匿王问佛应该施给谁时,佛陀回答:“随心所乐处”。

在现实上,布施给修行有成的人所获得的果报最大。因此当波斯匿王问:“应施何处,得大果报?”时,佛陀表示这是不同的问题。

什么叫做修行有成?即远离五盖,成就五分法身。布施给这样的修行人,福报特别大。

佛陀教导我们布施可因施主而清净,也可因受者而清净,如《中阿含经》卷四十七〈心品3〉第180经瞿昙弥经:“或有布施,因施主净,受者亦然。”(CBETA, T01, no. 26, p. 722, c1-2) 佛弟子不会以功利的考量只布施给修行有成者,而能清净布施。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