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14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世尊!为婆罗门死还生自姓婆罗门家,刹利、鞞舍、首陀罗家耶?”

决定身坏命终后往生善恶趣的不是出身,而是身口意行佛言:“大王!何得如是?大王当知,有四种人。何等为四?有一种人,从冥入冥;有一种人,从冥入明;有一种人,从明入冥;有一种人,从明入明。

“大王!云何为一种人从冥入冥?谓有人生卑姓家,若生旃陀罗、鱼猎家、竹作家车师家,及余种种下贱工巧业家,贫穷活命,形体憔悴,而复修行卑贱之业,亦复为人下贱作使,是名为冥。处斯冥中,复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当生恶趣,堕泥梨中。犹如有人从暗入暗,从厕入厕,以血洗血,舍恶受恶;从冥入冥者亦复如是。是故名为从冥入冥。

“云何名为从冥入明?谓有世人生卑姓家,乃至为人作诸鄙业,是名为冥。然其彼人于此冥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缘,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登跨马,从马昇象;从冥入明亦复如是。是名有人从冥入明。

“云何有人从明入冥?谓有世人生富乐家,若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家、长者大姓家,及余种种富乐家生,多诸钱财,奴婢、客使,广集知识,受身端正,聪明黠慧,是名为明。于此明中,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以是因缘,身坏命终,生于恶趣,堕泥梨[*]中。譬如有人从高楼下乘于大象,下象乘马,下马乘,下舆坐床、下床堕地,从地落坑,从明入冥者亦复如是。

“云何有人从明入明?谓有世人生富乐家,乃至形相端严,是名为明。于此明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缘,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从楼观至楼观。如是,乃至从床至床;从明入明者亦复如是。是名有人从明入明。”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贫穷困苦者,  不信增瞋恨,
 悭贪恶邪想,  痴惑不恭敬。
 见沙门道士,  持戒多闻者,
 毁而不誉,  障他施及受。
 如斯等士夫,  从此至他世,
 当堕泥梨[*]中,  从冥入于冥。
 若有贫穷人,  信心少瞋恨
 常生惭愧心,  惠施离悭垢
 见沙门梵志,  持戒多闻者,
 谦虚而问讯,  随宜善供给。
 劝人令施与,  叹施及受者,
 如是修善人,  从此至他世。
 善趣上生天,  从冥而入明,
 有富乐士夫,  不信多瞋恨。
 悭贪嫉恶想,  邪惑不恭敬,
 见沙门梵志,  毁呰[*]而不誉[*]。
 障他人施惠,  亦断受施者,
 如是恶士夫,  从此至他世。
 当生苦地狱,  从明入冥中,
 若有富士夫,  信心不瞋恨。
 常起惭愧心,  惠施离瞋妒
 见沙门梵志,  持戒多闻者。
 先奉迎问讯,  随宜给所须,
 劝人令供养,  叹施及受者。
 如是等士夫,  从此至他世,
 生三十三天,  从明而入明。”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旃陀罗”,巴利本作 Caṇḍāla。

“活”,大正藏原为“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活”。

“憔悴”,宋、元、明三本作“憔悴”。

“业”,大正藏原为“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业”。

“泥梨”,宋、元、明三本作“泥犁”。[*]

“呰”,明本作“訾”。[*]

“誉”,圣本作“与”。[*]

“恨”,圣本作“恚”。

“垢”,圣本作“妒”。

“生天”,明本作“天生”。

“嫉”,大正藏原为“疾”,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嫉”。

“妒”,大正藏原为“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妒”。

[注解]

床:坐卧用的台座,可分为坐床及卧床。

大姓:世家大族。

黠慧:聪明有智慧。“黠”读音同“狭”,聪明的意思。

楼观:泛指楼殿之类的高大建筑物。

道士:有道之士,即修行人。中国早年称呼佛教僧众为道士,直到北魏太武帝独尊神仙道术士为天师,术士建立道教并迫害佛教,这个称谓才改为道教所用。

沙门梵志:修行人的统称。梵志是有志修梵行(清净的修行)的人,音译为“婆罗门”,原为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祭司阶级,佛陀则表示婆罗门不应以出生来界定,而要以行为来界定,因此在佛教中指修行人。

[对应经典]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