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158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舍卫国中婆肆吒婆罗门女信佛、法、僧,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于佛、法、僧已离狐疑,于苦习尽道亦离疑惑;见谛得果,得无间。其夫是婆罗豆婆遮种姓婆罗门,每至左右所为作时,有小得失,即称南无佛,向如来所住方面,随方合掌,三说是言:“南无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身纯金色,圆光一,方身圆满,如尼拘律树;善说妙法,牟尼之尊,仙人上首,是我大师。”

时,夫婆罗门闻之,瞋恚不喜,语其妇言:“为鬼著耶?无有此义,舍诸三明大德婆罗门,而称叹彼秃头沙门。黑暗之分,世所不称。我今当往共汝大师论义[*],足知胜如。”

妇语夫言:“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诸神、世人能共世尊、如来、应、等正觉,金色之身,圆光一寻,如尼拘律树圆满之身,言说微妙,仙人上首,我之大师共论义[*]者。然今婆罗门且往,自可知之。”

时,婆罗门即往诣佛所,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为杀于何等,  而得安隐眠?
 为杀于何等,  令心得无忧?
 为杀于何等,  瞿昙所称叹?”

尔时,世尊知婆罗门心之所念,而说偈言:

“杀于瞋恨者,  而得安隐眠,
 杀于瞋恚者,  而心得无忧。
 瞋恚为毒本,  能害甘种子,
 能害于彼者,  贤圣所称叹。
 若能害彼者,  其心得无忧。”

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闻佛所说,示、教、照、喜,次第说法,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说欲味着为灾患烦恼,清净、出要、远离,随顺福利清净,分别广说;譬如清净白,易为染色。如是,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即于座上,于四圣谛得无碍等,所谓苦、集、灭、道

是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于正法、律得无所畏。即从座起,偏露右肩,合掌白佛:“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今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已,尽其寿命为优婆塞,证知我。”

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还归自家。

其妇优婆夷遥见夫来,见已,白言:“已与如来、应、等正觉,纯金色身,圆光一寻,如尼拘律树圆满之身,妙说之上,仙人之首,大牟尼尊,为我大师共论义耶?”

其夫答言:“我未尝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诸神、世人有能与如来、应、等正觉,真金色身,圆光一寻,如尼拘律树圆满之身,妙说之上,诸仙之首,牟尼之尊,汝之大师共论义[*]也。汝今与我作好法衣,我持至世尊所出家学道。”

时,妇悉以鲜洁白㲲[*],令作法衣

时,婆罗门持衣往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于世尊法中出家学道,修梵行不?”

佛告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此法、律出家学道,修诸梵行。”

即出家已,独静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出家学道,乃至得阿罗汉,心善解脱。

[校勘]

“习”,元、明、圣三本作“集”。

“间”,宋、元、明三本作“闻”。

“南无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巴利本作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㲲”,圣本作“叠”。[*]

“碍”,大正藏原作“阂”,宋、元、明三本作“碍”,圣本作“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碍”。

“义”,大正藏原为“议”,今依据圣本改作“义”。[*]

“有”,元、明二本作“不”。

“衣”,圣本作“服”。

“佛”,大正藏无“佛”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

苦习尽道:即“苦集灭道”;灭除“苦的集(习)起”的途径,也就是四圣谛的“道”谛。

见谛得果:见到真理,得法眼净,而证初果。

无间慧:无间等的智慧。

每至左右所为作时,有小得失:每当服侍先生,做了些错事时。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为夫所使,足趺倒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为婆罗堕若姓婆罗门送食物,跌倒后”。

多陀阿伽度:“如来”之音译。

阿罗呵:“阿罗汉”的另译。

寻:长度单位,是伸张两臂后左右手之间的宽度。

尼拘律树:桑科榕属的常绿大乔木孟加拉榕,原产于印度,株高可达十八米以上,叶大片,长十至二十公分,宽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椭圆形。枝叶繁茂,向四方蔓生,气根常自侧枝发生,深入地下,致成支柱,用以支持树体,因此一树可以成林,被称为独木林。又译为尼拘树、尼拘陀树、尼拘留他树、尼拘律树。

三明大德婆罗门:婆罗门教所谓三明婆罗门的条件是祖上七代的血统清净、诵诸经典、容色端正。参见卷三十一第886经。

欲味着:

出要:出离;离欲。

随顺福利清净:

㲲:细致的棉布。读音同“叠”。

四圣谛:四项圣者所证的真理,即“苦、集、灭、道”。“苦”是说明生命是苦迫的,“集”是说明苦的起因,“灭”是说明苦的止息,“道”是说明可以灭苦的解脱之道。

苦、集、灭、道:

见法、得法、知法、入法:看见(理解)了正法、证得了正法、了知了正法、悟入了正法。形容证初果者对正法体悟的情境。

无所畏:了然于心,有自信而无所畏惧。

[对应经典]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