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16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讲堂,作如是论:“诸尊!如世尊说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

‘若知二边者,  于中永无著,
  说名大丈夫,  不顾于五欲,
  无有烦恼,  超出缝紩忧。’

“诸尊!此有何义?云何边?云何二边?云何为中?云何为缝紩?云何思?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边,脱于苦。”

有一答言:“六内入处是一边,六外入处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习于受者,得彼彼因,身渐渐增长出生,于此即法,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边,脱于苦。”

复有说言:“过去世是一边,未来世是二边,现在世名为中,爱[*]为缝紩。习近此爱,彼彼所因,身渐触增长出生,乃至脱苦。”

复有说言:“乐受者是一边,苦受者是二边,不苦不乐是其中,爱[*]为缝紩,习近此爱,彼彼所得,自身渐触增长出生,乃至脱苦。”

复有说言:“有者是一边,集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如是广说,乃至“脱苦。”

复有说言:“身者是一边,身集是二边,爱[*]为缝紩……”如是广说,乃至“脱苦。”

复有说言:“我等一切所说不同,所谓向来种种异说,要不望知。云何世尊有余之说,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经?我等应往具问世尊,如世尊所说,我等奉持。”

尔时,众多比丘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向诸比丘集于讲堂,作如是言:‘于世尊所说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经,所谓二边,乃至脱苦。’有人说言:‘内六入处是说一边,外六入处是说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如前广说,悉不决定,今日故来请问世尊,具问斯义,我等所说,谁得其义?”

佛告诸比丘:“汝等所说,皆是善说,我今当为汝等说有余经。我为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有余经说,谓触是一边,触集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习近爱已,彼彼所得,身缘触增长出生,于此法,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边,脱于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㮈”,宋、元、明三本作“柰”。

“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巴利本作 Bārāṇasī Isipatana Migadāya。

“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巴利本作 Pārāyana Metteyyapañha。

大正藏在此有一“偈”字。

“智”,宋、元二本作“知”。

“爱”,宋本作“受”。[*]

“渐”,大正藏原为“转”,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渐”。

“智”,宋本作“知”。

“脱”,大正藏原为“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脱”。

“智”,宋、元、明三本作“知”。[*]

[注解]

波罗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十公里处的恒河河畔,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迦尸国的首都。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迦尸国又称为波罗㮈国。另译为“波罗奈”。

仙人住处:传说鹿野苑是远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住处鹿野苑”。

鹿野苑:中印度波罗㮈城的地名,当地林中有许多鹿,因此称鹿野苑。佛陀成道后,在此地度化憍陈如等五位比丘证阿罗汉。

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经名,“波罗延”是音译,义译为“到彼岸”,是十六位婆罗门学徒与佛陀的问答集。“低舍弥德勒”是十六位婆罗门学徒中第二位发问的。此经相当于南传《小部尼柯耶.经集》〈彼岸道品5〉第3经,此事件也记录于《贤愚经》卷十二〈波婆离品50〉。

鏁:古字,同“锁”。

缝紩:缝线。紩读作“至”。

以了了:以理解力去了解。

身者是一边,身集是二边: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身是一边,有身之集是第二边,有身之灭是中”。

触是一边,触集是二边,受是其中: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触是一边,触之集是第二边,触之灭是中”。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的例子原则上表示要看破“二边”,不执著“中间”,或许能理解为顺着河川流下时,不能在两岸搁浅,但也不能停在中间。

本卷第1174经的譬喻:“此大树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沈水底,不阂洲渚”(CBETA, T02, no. 99, p. 314, c16-19),卷四十九第1316经也譬喻:“谁度于诸流,昼夜勤不懈,不攀无住处,云何不没溺?”(CBETA, T02, no. 99, p. 361, b27-28) 或许能作为类比。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