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16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河中草,有龟于中住止。时,有野干饥行觅食,遥见龟虫,疾来捉取。龟虫见来,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头足,欲取食之。久守,龟虫永不出头,亦不出足;野干饥乏,瞋恚而去。

“诸比丘!汝等今日亦复如是。知魔波旬常伺汝便汝眼著于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着触、意念法,欲令出生染著六境。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当执持眼律仪住,执持眼根律仪住,恶魔波旬不得其便,随出随缘;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于其六根若出若缘,不得其便,犹如龟虫,野干不得其便。”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龟虫畏野干,  藏六于壳内,
 比丘善摄心,  密藏诸觉想。
 不依不怖彼,  覆心勿言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著”,大正藏原为“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著”。

“壳”,明本作“㲉”,圣本作“敞”。

“彼”,圣本作“畏”。

[注解]

野干:胡狼,又名豺狼、狐狼。犬科动物,生物分类上与狼较近而有狐的外表,脚长、犬齿弯曲,专门猎食细小哺乳动物、鸟类及爬行动物。

藏六:乌龟将头、尾、四肢藏入壳中。

常伺汝便:

冀:希望。

律仪住:

随出随缘:“出”是指离出、离开;“缘”是指原因。“随出随缘”大意是指随着“执持眼律仪住”这个原因,使得波旬无法趁虚而入而离开。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律仪请参照本卷第1170经。

若出若缘:“出”是指脱出、脱离;“缘”是指原因。“若出若缘”大意是指如果因为执持六根律仪住,而使六根能脱出、避免生染著六境的话。

不依不怖彼,覆心勿言说:不依止、不恼害、也不畏惧它(波旬、六境染著),如乌龟缩到龟壳般的收摄心念。(Boris:参考资料: 不依止的,不恼害其他人,已般涅槃,不会非难任何人。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学习乌龟那样善于收摄其心,将自己的觉想都藏起来,小心警觉,耐着性子跟它慢慢磨,不让魔王有机可乘,不依附它,不惧畏它,最终它就会自己气愤的离去。 六尘境界是非常狡猾而凶恶的,“它”随时在等候着我们出来丧身失命。所以我 们要小心警觉,而且要有耐心,慢慢地跟它磨,逐渐把它磨得没有脾气。)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将收摄六根比喻为“如龟藏六”是佛教中常见的譬喻,例如卷二十二第600经也提到这个譬喻。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