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16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比丘尼,眼识色ⓐ因缘生,若欲、若贪、若昵①、若念、若决定着②处,于彼诸心善自防护。所以者何?此等皆是恐畏之道,有碍ⓑ、有难,此恶人所依,非善人所依,是故应自防护。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譬如田夫有好田苗,其守田者懒ⓒ惰放逸,栏ⓓ牛啖食;愚痴凡夫亦复如是。六触入处,乃至放逸亦复如是。
“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栏[*]牛不食ⓕ,设复入田,尽驱令出;所谓若心、若意、若识,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③善自摄护,尽心ⓖ令灭。若好田苗,其守护田者不自放逸,栏[*]牛入境,左手牵鼻,右手执杖,遍身捶[*]打,驱出其田。诸比丘!于意云何?彼牛遭苦痛已,从村至宅,从宅至村,复当如前过食田苗不?”
答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忆先入田遭捶杖苦故。”
“如是,比丘!若心、若意、若识,多闻圣弟子于六触入处极生厌离、恐怖,内心安住,制令一意。诸比丘!过去世时,有王闻未曾有好弹琴声,极生爱乐,耽湎深ⓗ著,问诸大臣:‘此何等声?甚可爱乐!’大臣答言:‘此是琴声。’王ⓘ语大臣:‘取彼声来。’大臣受教,即往取琴来,白言:‘大王!此是琴作好声者。’王语大臣:‘我不用琴,取其先闻可爱乐声来。’大臣答言:‘如此之琴,有众多种具,谓有柄、有槽、有丽、有弦ⓙ、有技ⓚ,巧方便人弹之④,得众具因缘乃成音声,非不得众具而有音声,前所闻声,久已过去,转亦尽灭,不可持来。’
“尔时,大王作如是ⓛ言:‘咄!何用此虚伪物为?世间琴者是虚伪物,而令世人耽湎深ⓜ著;汝今持去,片片析ⓝ破,弃于十方。’大臣受教,析[*]为百分,弃于处ⓞ处。如是,比丘!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诸法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而便说言:‘是我、我所’,彼于异时,一切悉无。诸比丘!应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实观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识色”,大正藏原为“色识”,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识色”。
ⓑ “碍”,圣本作“阂”。
ⓒ “懒”,圣本作“濑”。
ⓓ “栏”,圣本作“阑”。[*]
ⓔ “苗”,圣本作“园”。
ⓕ “食”,大正藏原为“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食”。
ⓖ “心”,宋本作“止”,元、明二本作“上”,圣本作“正”。
ⓗ “深”,大正藏原为“染”,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深”。
ⓘ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弦”,圣本作“戾”。
ⓚ “技”,大正藏原为“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技”。
ⓛ “如是”,大正藏原为“是念”,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如是”。
ⓜ “深”,大正藏原为“染”,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深”。
ⓝ “析”,圣本作“折”。[*]
ⓞ 圣本无“处”字。
[注解]
① 昵:同“昵”,亲近、亲爱的意思。
② 决定着:必定执著;极具吸引力的事物。
③ 五欲功德: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这五种欲的功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种欲”。
④ 巧方便人弹之:有善巧方法(良好技术)的人弹它。
[对应经典]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六处相应35〉第205经琵琶经。 (庄居士缅甸版经号为246经如琵琶琴经 ywliu)
[读经拾得]
在《中阿含经》卷二十五〈因品4〉第102经念经对本经的守田者(牧牛儿)的譬喻有更深入的、次第的修行上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