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17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种众生。一者得狗,即执其狗,系着一处。次得其鸟,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罗ⓐ①,次得猕猴。得斯众生,悉缚一处。其狗者,乐欲入村。其鸟者,常欲飞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乐向冢间。失收摩罗者,长欲入海。猕猴者,欲入山林。此六众生悉系一处,所乐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处,各各不相乐于他处;而系缚故,各各ⓑ用其力,向所乐方,而不能脱。
“六根各各自求所乐境界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余境界。眼根常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则生其厌。耳根常求可意之声,不可意声则生其厌。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则生其厌。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则生其厌。身根常求可意之触,不可意触则生其厌。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则生其厌。此六种根种种行处,种种境界,各各不求异根境界。此六种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随觉②境界。如彼士夫系六众生于其坚柱,正出用力随意而去,往反疲极,以绳系故,终依于柱。
“诸比丘!我说此譬,欲为汝等显示其义。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著,不可爱色则不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于可意法则不求欲,不可意法则不生厌。是故,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失收摩罗”,巴利本作 Suṃsumāra。
ⓑ 大正藏无“各”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乐”,圣本作“能”。
[注解]
① 失收摩罗:鳄鱼。
② 随觉:即随顺开觉,也就是依著次第、照着顺序而觉悟、醒悟的意思。
[对应经典]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六处相应35〉第247经如六种生物经。 (注:与上一经中对应之206经六生物应是同一经,元亨寺版和庄居士缅甸版经号不同。 ywliu)
- 《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二〈力品38〉第8经
[读经拾得]
本经描述六只不同的动物,每只都被一条链子绑着,六条链子在中间打结在一起。 每只动物都试着向不同的方向逃跑。最强壮的一只会拖着其他只一起,直到它累了,那时另一只就会取代它,拖着其他只向着另一个方向。
当绑着这六只动物的链子被固定在一个稳固的桩上时,情况就改变了。不管这些动物如何拉扯,桩都维持稳固。最后这六只动物会停止向不同方向拉扯,而停留在桩旁。
这六只动物比喻六根,而桩代表身念住。这个比喻说明了身念住可如何成为一个稳固的桩,收摄六根、净念相继。因此在四念处的实修法当中,日常生活六根对外境时,可以身念处避免意念全然被外境拖着走;经过一整天的工作而意念散乱时,也能以身念处收摄心念。
要如何修身念处以收摄六根呢?基本的作法可参考《中阿含经》卷二十〈长寿王品2〉第81经念身经:“云何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CBETA, T01, no. 26, p. 555, a11-a24)
(**“ 每只动物都试着向不同的方向逃跑。最强壮的一只会拖着其他只一起,直到它累了,那时另一只就会取代它,拖着其他只向着另一个方向。 ”经文以及其他对应经典中看来似乎都是同时间六个方向在拉扯,没有一只接一只、一只取代一只的意思?? yw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