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17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见五欲犹如火坑。如是观察五欲已,于五欲贪、欲爱、欲念、欲著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处、住处,而自防闭;行处、住处逆防闭已,随其行处、住处,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云何名为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多闻圣弟子于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
“云何多闻圣弟子见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永覆心?譬如近一聚落,边有深坑,满中盛火,无有烟焰。时,有士夫不愚不痴,聪明黠慧,乐乐厌苦,乐生恶死。彼作是念:‘此有火坑,满中盛火,我若ⓐ堕中,必死无疑。’于彼生远、思远、欲远。如是多闻圣弟子见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永覆心;若行处、住处逆防逆知①,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譬如聚落边有柰ⓑ林,多诸棘刺,时,有士夫入于林中,有所ⓒ营作②。入林中已,前后左右上下尽有棘刺。尔时,士夫正念而行、正念来去、正念明目、正念端视、正念屈身。所以者何?莫令利刺伤坏身故。多闻圣弟子亦复如是,若依聚落城邑而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善执其心,正念安住、正念而行、正念明目、正念观察。所以者何?莫令ⓓ利刺伤圣法、律。
“云何利刺伤圣法、律?谓可意爱念之色,是名利刺伤圣法、律。云何是可意爱念之色伤圣法、律?谓五欲功德,眼识色生爱念,长养欲乐;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生爱念,长养欲乐,是名可爱念色伤圣法、律;是名多闻圣弟子所行处、所住处逆防逆知,乃至不令世间贪、忧、不善法ⓔ以漏其心。
“或时多闻圣弟子失ⓕ于正念,生恶不善觉,长养欲、长养恚、长养痴,是钝根;多闻圣弟子虽起集灭,以欲覆心。譬如铁丸,烧令极热,以少水洒,寻即干消,如是多闻圣弟子钝根生念,寻灭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行,如是住。若王、大臣若亲往诣其所,请以俸禄,语言:‘男子!何用剃发,执持瓦器,身着袈裟,家家乞食为?不如安慰服五欲乐,行施③作福。’云何?比丘!多闻圣弟子,国王、大臣、诸亲檀越④请以俸禄,彼当还戒、退减以不?”
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故,见火坑,譬五欲,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永覆心,行处、住处逆防逆知,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若复为国王、大臣、亲族请以俸禄,还戒、退减,无有是处。”
佛告诸比丘:“善哉,善哉,彼多闻圣弟子其心长夜临趣、流注、浚输ⓖ⑤,向于远离,向ⓗ于离欲,而于涅槃,寂静舍离,乐于涅槃;于有漏处,寂灭清凉。若为国王、长者、亲族所请,还戒、退减者,无有是处,余得大苦。譬如恒河,长夜临趣、流注、浚输[*]东方,多众断截,欲令临趣、流注、浚输[*]西方,宁能得不?”
答言:“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恒水⑥长夜流注东方,欲令西流,未而可得,彼诸大众徒辛苦耳。如是多闻圣弟子长夜临趣、流注、浚输[*],向于远离,乃至欲令退减,无有是处,徒辛苦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若”,圣本作“复”。
ⓑ “柰”,大正藏原为“㮈”,圣本作“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柰”。
ⓒ “有所”,明本作“所有”。
ⓓ “令”,圣本作“大”。
ⓔ “法”,圣本作“不法”。
ⓕ “失”,大正藏原为“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失”。
ⓖ “输”,圣本作“轮”。[*]
ⓗ “向”,圣本作“欲”。
[注解]
① 逆防逆知:“逆”是预先的意思。逆防逆知是指预先知道而能预防。
② 有所营作:有事情要办。
③ 行施:布施。
④ 檀越:为音译,义译为“施主”,施与僧众衣食等的人。
⑤ 临趣、流注、浚输:同义于“顺趣、流注、浚输”。??
⑥ 恒水:恒河。
[对应经典]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六处相应35〉第203经苦法经。 (庄居士缅甸版经号为244经 ywliu)
[读经拾得]
本经说明佛弟子如实知四圣谛,观察五欲如同火坑,因此不贪爱五欲,而能够防避五欲,寂静舍离,趣向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