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17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释氏人间游行,至迦毘罗卫,住尼拘娄陀

尔时,迦毘罗卫释氏作新讲堂,未有诸沙门、婆罗门、释迦年少及诸人民在中住者,闻世尊来至释氏迦毘罗卫人间游行,住尼拘娄陀园,论苦乐义。此堂新成,未有住者,可请世尊与诸大众于中供养,得功德福报,长夜安隐,然后我等当随受用。作是议已,悉共出城,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为诸释氏演说要法,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时,诸释氏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释氏新作讲堂,未有住者,今请世尊及诸大众于中供养,得功德福利,长夜安隐,然后我等当随受用。”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时,诸释氏知世尊受请已,稽首佛足,各还其所,即以其日,以车舆经纪,运其众具,庄严新堂,敷置床座,软草布地,备香油灯。众事办已,往诣佛所,稽首白佛言:“众事办已,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前后围绕,至新堂外,洗足已,然后上堂,于中柱下,东向而坐。时,诸比丘亦洗足已,随入讲堂,于世尊后,西面东向,次第而坐。时,诸释氏即于东面西向而坐。

尔时,世尊为诸释氏广说法要,示、教、照、喜已,语诸释氏:“瞿昙!初夜已过,于时可还迦毘罗越。”时,诸释氏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释氏去已,告大目揵连:“汝当为诸比丘说法,我今背疾,当自消息。”时,大目揵连默然受教。

尔时,世尊四亵郁多罗僧安置胁下,卷襞僧伽梨,置于头下,右胁而卧,屈膝系念明相,作思惟。

尔时,大目揵连语诸比丘:“佛所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清白梵行。我今当说漏、不漏法,汝等谛听。有漏法云何为漏法?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念色而起乐着,不可念色而起憎恶,不住身念处,于心解脱、慧解脱无少分智,而起种种恶不善法,不无余灭,不无余永尽;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比丘!如是者,天魔波旬往诣其所,伺其虚短,于其眼色,即得其;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即得其阙。

“譬如枯干草积,四方火起,寻时即烧。如是,比丘!于其眼色,天魔波旬即得其阙。如是,比丘!不胜于色,于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受制于法,不能胜法,不胜色,不胜声、香、味、触、法,亦复不胜意不善法、诸烦恼炽然苦报,及未来世生、老、病、死。诸尊!我从世尊亲受于此诸有漏法,是名有漏法经。

无漏法云何无漏法经?多闻圣弟子眼见色,于可念色不起乐着,不可念色不起憎恶,系念而住无量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于彼已起恶不善法无余灭尽;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如是像类比丘,弊魔波旬往诣其所,于其眼色伺求其短,不得其短;于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伺求其短,不得其短。譬如楼阁,墙壁牢固,窗户重闭,埿涂厚密,四方火起,不能烧然。斯等比丘亦复如是,弊魔波旬往诣其所,伺求其短,不得其短。如是比丘能胜彼色,不为彼色之所胜也;胜于声、香、味、触、法,不为彼法之所胜也。若胜于色,胜于声、香、味、触、法已,亦复胜于恶不善法、烦恼炽燃苦报,及未来世生、老、病、死。我亲从世尊面受此法,是名无漏法经。”

尔时,世尊知大目揵连说法竟,起正身坐,系念在前,告大目揵连:“善哉,善哉,目揵连!为人说此经法,多所饶益,多所过度,长夜安乐诸天世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当受持漏、无漏法经,广为人说。所以者何?义具足故,法具足故,梵行具足故,开发神通,正向涅槃;乃至信心善男子,在家、出家,当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迦毘罗卫国”,巴利本作 Kapilavatthu。

“尼拘娄陀”,巴利本作 Nigrodha。

“后”,大正藏原为“复”,今依据明、圣二本改作“后”。

“舆”,圣本作“与”。

大正藏无“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唯”,大正藏原为“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唯”。

“法要”,大正藏原为“要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法要”。

圣本无“诸”字。

“亵”,宋、圣二本作“𨅖”。

“郁多罗僧”,巴利本作 Uṭṭharāsaṅga。

“僧伽梨”,巴利本作 Saṅghāṭī。

“累”,宋、元二本作“垒”。

“相”,宋、元、明、圣四本作“想”。

“起”,宋、元、明三本作“起相”,圣本作“起想”。

圣本无“可”字。

“积”,宋、元、明三本作“𧂐”。

[注解]

释氏人间游行:在释迦族人聚居的地方(主要在印度北部)游历,随缘度化。

迦毘罗卫:古代中印度国名、城名,位于当今尼泊尔境内,是佛陀出生的地方。又译为“迦毘罗越”、“迦维罗卫”。

尼拘娄陀园:位于中印度迦毘罗卫城南。佛成道后归乡,即在此园中为父王等说法。

当随受用:一起受大利益。

经纪:作为通行的交通工具。

东向而坐:面向东边坐下。

瞿昙: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后分族称释迦氏。又译为“乔达摩”。这里是世尊用来称呼在座的释迦氏族人。

迦毘罗越:即“迦毘罗卫”国。

消息:照顾。

四亵:

郁多罗僧:上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之一,于礼拜、听法、听戒时加披于安陀会外。“郁”是“郁”在古代的俗字。

卷襞:

右胁而卧:向右侧躺。“胁”是胸部两侧,由腋下至肋骨尽处的部位。

累足:两脚合并相叠。

系念明相:“系”同“系”,连续不断地念著光明的相。又译为“系念明想”、“系心在明”。

起想:作意了(从光明想中)起来的念头。

佛所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清白梵行:佛所说的法,开头、中间、结尾都是善的,意义正确,文句正确,完全清净,所行梵行清净无暇。(第一义空?)

漏、不漏法:

可念色而起乐着:(眼睛)看到喜欢的外相而执著。

身念处:正念安住在身体上,觉知当下的身体状态或本质。

少分:分是指“分量、量、程度”。少分是少量的意思。

无余:完全的;彻底的。没有剩余、残留。

阙:过失。

不胜于色:不能控制自己被外在色相所吸引。

系念而住:

无量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依无量心(慈、悲、喜、舍)三昧,离欲得到心解脱,断无明得到智慧的解脱,契合真理地了知。

恶不善法无余灭尽:完完全全的远离恶法。“无余灭尽”是指“灭除而没有残余”。

像类:种类。

胜彼色,不为彼色之所胜也:能控制自己不被外在色相所吸引而执著。

多所过度:度了许多人(过生死海)。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佛背痛,请大目揵连尊者为诸比丘说法,尊者就为大众说了《无漏法经》,并对大家说,这一经是他曾亲自听佛所说的。而当时的情形,就记载于《杂阿含经》卷九第245经四品法经:“有眼识色可爱、可念、可乐、可著,比丘见已,知喜不赞叹、不乐着坚实,有眼识色不可爱念乐着,比丘见已,不瞋恚、嫌薄。如是比丘不随魔,自在,乃至解脱魔系。”(CBETA, T02, no. 99, p. 58, c26-p. 59, a1)

以下两经则解说“无漏法”的意义:

《杂阿含经》卷二第56经:“诸所有色无漏、非受,彼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彼色不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无漏、非受,彼识若过去、未来、现在,不生爱、恚,是名无漏法。”(CBETA, T02, no. 99, p. 13, b26-c3)

《杂阿含经》卷八第229经:“谓出世间意,若法、若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出世间者,是名无漏法。”(CBETA, T02, no. 99, p. 56, a14-16)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