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25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一奢能伽罗聚落,住一奢能伽罗林中。

时,有尊者那提迦旧住一奢能伽罗聚落。一奢能伽罗聚落沙门、婆罗门闻沙门瞿昙拘萨罗国人间游行,至一奢能伽罗聚落,住一奢能伽罗林中。闻已,各办一食,著门边,作是念:“我先供养世尊!我先供养善逝!”各各高声大声,作如是唱。

尔时,世尊闻园林内有多人众高声大声,语尊者那提迦:“何因、何缘园林内有众多人高声大声唱说之声?”

尊者那提迦[*]白佛言:“世尊!此一奢能伽罗聚落诸刹利、婆罗门长者闻世尊住此林中,各作一釜食置园林内,各自唱言:‘我先供养世尊!我先供养善逝!’以是故,于此林中多人高声大声唱说之声。唯愿世尊当受彼食。”

佛告那提迦:“莫以利我,我不求利;莫以称我,我不求称。那提迦[*]!若于如来如是便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者,则于彼彼所起利乐,若味、若求?那提迦[*]!唯我于此像类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不求而得,不苦而得,于何彼彼所起利乐,若味、若求?那提伽[*]!汝等于如是像类色,不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故,不得不求之乐、不苦之乐。那提迦!天亦不得如是像类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不求之乐、不苦之乐。唯有我得如是像类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不求之乐、不苦之乐。于何彼彼所起利乐,若味、若求?”

那提迦[*]白佛言:“世尊!我今欲说譬。”

佛告那提迦[*]:“宜知是时。”

那提迦白佛言:“世尊!譬如天雨,水流顺下,随其彼彼世尊住处,于彼彼处刹利、婆罗门长者信敬奉事,以世尊戒德清净,正见真直。是故,我今作如是说,唯愿世尊哀受彼请。”

佛告那提迦[*]:“莫以利我,我不求利。乃至云何于彼彼所起利乐,有味有求?那提迦[*]!我见比丘食好食已,仰腹而卧,急喘长息。我见已,作是思惟:‘如此长老不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不求之乐、不苦之乐。’复次,那提迦!我见此有二比丘食好食已,饱腹喘息,偃阐而行。我作是念:‘非彼长老能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之乐、不求之乐、不苦之乐。’

“那提迦[*]!我见众多比丘食好食已,从园至园,从房至房,从人至人,从群聚至群聚。我见是已,而作是念:‘非彼长老如是能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不求之乐、不苦之乐;我得如是像类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不求之乐、不苦之乐。’

“复次,那提迦[*]!我于一时随道行,见有比丘于前远去,复有比丘于后来亦远。我于尔时,闲静无为,亦无有便利之劳。所以者何?依于食饮,乐着滋味,故有便利,此则为依。观五受阴生灭,而厌离住,此则为依。于六触入处观察集灭,厌离而住,此则为依。于群聚之乐勤习群聚,厌于远离,是则为依。乐修远离,则勤于远离,厌离群聚,是则为依。是故,那提迦!当如是学:‘于五受阴观察生灭,于六触入处观察集灭,乐于远离,精勤远离。’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尊者那提迦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在”,明本作“住”。

“拘萨罗”,巴利本作 Kosala。

“一奢能伽罗”,巴利本作 Icchānaṅgala。

“那提迦”,大正藏原为“那提伽”,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那提迦”。[*]

“那提迦”,巴利本作 Nāgita。

“迦”,大正藏原为“伽”,今依据明本改作“迦”。[*]

“是”,宋、元、明三本作“此”。

“提迦”,宋本作“提伽”。[*]

“苦”,宋、元二本作“共”。

“迦”,宋、元二本作“伽”。[*]

“顺”,宋本作“倾”。

“饱”,大正藏原为“胞”,今依据经文意义改作“饱”。

[注解]

一奢能伽罗聚落:地名,是位于憍萨罗国的婆罗门村落。又译为“一奢能伽罗村”、“那楞伽罗聚落”。

那提迦:比丘名,曾担任佛陀的侍者。又译为“那耆多”。

旧住:久居一处;久住。

釜:锅。

莫以利我,我不求利;莫以称我,我不求称:不要拿好处找我,因为我不求好处;不要拿名声称赞我,因为我不求名声。(利及称即出家人不应执著的名闻利养。)

若于如来如是便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者,则于彼彼所起利乐,若味、若求:如果对于佛陀这样(的不求名利),不能获得远离贪欲、寂静安稳、契于真理遍于一切的觉悟的人,则会对那些(名利)产生的好处及快乐,爱着其滋味或是贪求。经文中“便”字疑似“不”字的讹误。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能以意得此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涩之人,则任彼得其不净乐、睡眠乐、利养恭敬、名闻乐”。

急喘长息:(肚子吃太撑、肺被压迫而)呼吸会喘,因此长叹(说吃太饱了)。

偃阐而行:(肚子吃太撑而)身体歪歪地、衣服放开地行走。“偃”指仰卧或倒伏,“阐”指打开、显露。

便利:大小便。

依于食饮,乐着滋味,故有便利,此则为依:依凭着食物及饮料,喜欢执著于美味,就会有大小便的结果,这是一种因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对吃的、喝的、嚼的、品尝的来说,大小便,这是它的结果。”

[对应经典]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