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28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若人行放逸, 愚痴离恶慧,
禅思不放逸, 疾得尽诸漏。”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非世间众事, 是则之为欲,
心法驰觉想, 是名士夫欲①。
世间种种事, 常在于世间,
智慧修禅思, 爱欲永潜伏。
信为士夫伴, 不信则不度,
信增其名称, 命终得生天。
于身虚空想, 名色不坚固,
不著名色者, 远离于积聚。
观此真实义, 如解脱哀愍,
由斯智慧故, 世称叹供养。
能断众杂相ⓐ, 超绝生死流,
超度诸流已, 是名为比丘。”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于是,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 “相”,圣本作“想”。
[注解]
① 非世间众事,是则之为欲,心法驰觉想,是名士夫欲:世间的一切外境,不脱色、声、香、味、触,这些并不能叫“欲”(它们只是物质);一旦眼、耳、鼻、舌、身对于这些物质产生了主观的贪爱执著,则色、声、香、味、触才叫做“欲”,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五欲”。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无贪不为“欲”
本经说“非世间众事,是则之为欲,心法驰觉想,是名士夫欲。”卷二十八第752经也说“然彼(色、声、香、味、触)非欲,于彼贪著者,是名为欲。”
卷十八第490经也说:“此功德非欲,但觉想思惟者”,其偈诵也与本经的偈同义:“非彼爱欲使,世间种种色,唯有觉想者,是则士夫欲。彼诸种种色,常在于世间,调伏爱欲心,是则黠慧者。”(CBETA, T02, no. 99, p. 127, b7-12)
所谓“色不迷人人自迷”,同样一个东西,某些人就迷,某些人就不迷。为什么会迷,而无法放下?
本经所述,如同《杂阿含经》卷九第250经讲“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人不一定就会被物所绑住,物也不一定就会被人所绑住。“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由于有欲贪的关系,才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五阴的身心现象是生活在世间自然会有的,如果没有欲贪、执著,就只是五阴,有了执著才会成为“五受阴(五取蕴)”。如果没有欲贪,就不会被物所役了,海阔天空,自由自在。
- “名色”有多不坚固?
本经提到:“于身虚空想,名色不坚固”。
名色,就是五阴。名 = 受、想、行、识阴。色 = 色阴。
世尊以聚沫、水上泡、春焰、芭蕉、幻象,为五阴的虚幻不坚固做了非常精准传神的比喻。
《杂阿含经》卷10第265经 “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 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 日种姓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