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味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①者,则不染②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染著。如是众生于受、想、行、识不味者,彼众生则不染于识;以众生味受、想、行、识故,彼众生染著于识。
患“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③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④。如是受、想、行、识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识;以受、想、行、识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识。
离“诸比丘!若色于众生无出离⑤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色;以色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色⑥。如是受、想、行、识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识。以受、想、行、识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识。
“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⑦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⑧、沙门、婆罗门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⑩,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⑪。
“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① 味:爱着于其滋味。
② 染:染著、执著。
③ 患:祸患。
④ 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如果色对于众生没有过患,那些众生不应该厌离色,因为色对于众生有过患,那些众生则厌离于色。举例而言,如果美色不可能造成任何的麻烦,就不应该有人觉得美色可能是个麻烦,但实际上美色会让人放不下、美色是无常的、甚至可能有人被美色欺骗而破财,也就是美色可能有过患,因此有人厌离美色、不贪著美色。
⑤ 出离:解脱束缚。
⑥ 以色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色:因为众生有可能解脱色的束缚,所以那些众生解脱色的束缚。
⑦ 五受阴:色、受、想、行、识合称“五阴”,有执著的五阴,又称为“五受阴”。参见卷二第55、58经。又译为“五盛阴”、“五取蕴”。
⑧ 梵:梵天,初禅天之一,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
⑨ 沙门、婆罗门:修行人的统称。
⑩ 颠倒:违反真理的见解。
⑪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佛陀的智慧。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杂阿含经》卷二第41、42、58等经有定义味、患、离:“缘色生喜乐,是名色味;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CBETA, T02, no. 99, p. 14, c21-23)
- 《中阿含经》卷二十五〈因品4〉第99经苦阴经 (CBETA, T01, no. 26, p. 585, c17-p. 586, a28) 有举出色及受的味、患、离的实例。《增壹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21〉第9经则以通俗的例子说明五欲及五阴的味、患、离。
- 色、受、想、行、识之“味”有什么生活上的例子?
色味:漂亮的东西让人爱着于其滋味。 受味:舒服的感受让人爱着于其滋味。 想味:取相清晰,让人爱着于其滋味。 行味:造作而成功,让人爱着于其滋味。 识味:正确的识别,让人爱着于其滋味。
什么是爱着于“识味”?以打坐时来举例,明明是要练习专注在打坐的方法上、放下其它一切,但是脑袋一直转、停不下来,也算是因为染著于识,无法放下。
- 色、受、想、行、识之“患”有什么生活上的例子?
色患:漂亮的东西会毁坏。 受患:舒服的感受会消逝。 想患:取相不一定清晰。 行患:造作可能失败。 识患:识别可能错误。
- 色、受、想、行、识之“离”有什么生活上的例子?
色离:见美不贪著,见丑不嫌恶。 受离:受苦不生瞋,受乐不忘形。 想离:心中不管浮现什么相,都不贪著。 行离:自己的意志是否能贯彻、都不起烦恼。 识离:不管识别正确或错误,都不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