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35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舍利弗弟子,服药已,寻即食粥。

时,尊者舍利弗到瓦师舍,从乞瓦瓯。时,彼瓦师即说偈言:

“云何得名胜?  而不施一钱。
 云何胜实德?  于财无所减。”

尔时,舍利弗说偈答言:

“若不食肉者,  而施彼以肉,
 诸修梵行者,  施之以女色,
 不坐高床者,  施以高广床,
 于彼临行者,  施以息止处,
 如是等施与,  于财不损减,
 是则名有誉,  而不舍一钱,
 实德名称流,  于财无所减。”

时,彼瓦师复说偈言:

“汝今舍利弗,  所说实为善,
 今施汝百瓯[*],  非余亦不得。”

尊者舍利弗说偈答言:

“彼三十三天,  炎摩兜率陀,
 化乐诸天人,  及他化自在,
 瓦钵信以得,  而汝不生信。”

尊者舍利弗说此偈已,于瓦师舍默然出去。

[校勘]

“瓯”,圣本作“𫭟”。

“名有”,大正藏原为“有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名有”。

“摩”,大正藏原为“魔”,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摩”。

“师”,宋、元、明、圣四本作“钵”。

[注解]

寻即:接着立刻。比丘有三瓦器:应器用来吃饭、药器用来吃药、澡器用来洗身。此经中舍利弗的弟子只有一瓦器,因此吃饭吃药用同一个,而须要再一个瓦器。

瓯:开口宽敞的碗,例如:盆、盂、钵(钵)。

名胜:名望。

非余亦不得:你不这样(一次取一百个瓦器)的话,就一个也拿不到。

瓦钵信以得:如果是以信心布施瓦钵即能得到(前述各种升天的福报)。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布施重发心

为了让生病的弟子有瓦钵(瓯)可以使用,舍利弗来到了制作瓦器的瓦师门前乞钵。这位瓦师心理虽然吝于布施、却又觊觎著布施的好处,所以问舍利弗说:有没有什么情况,可以得到布施的名声功德、却又不因布施而减损财物?

舍利弗知道的确有这样的情况存在,于是如实客观的陈述给瓦师听:如果布施的资具,因为种种缘故,对方不能接受,同样可以获得功德与好名声,而且从结果来看,一毛钱也没有花费。舍利弗未说出口的前提,乃是布施者必须出于净信的动机而布施,而非故意为难。举例而言,就好像有些人不知道龟苓膏是以金钱龟的龟板为原料,基于一番好意,拿来给吃素的人补身体,吃素的人只能心领而不会接受。像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布施者因为拿回了龟苓膏而没有减损一毛钱,但是因为他的心意,确实能够得到好名声与布施的功德。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虽然舍利弗只是客观的陈述事实,但瓦师贪吝熏心,耳朵却听到了免钱的方法,于是跟舍利弗说,“今施汝百瓯,非余亦不得”意思是说,我现在布施你一百个瓦器,但你必须一次拿整整一百个,不然不要拿。瓦师算计舍利弗不会拿所需之外的瓦钵,因此不会接受,这么一来,就能不花费一毛钱而得到名声与功德了。听到瓦师这么说,舍利弗也只好默然的离开瓦师的屋舍。

舍利弗尊者有一个习惯,在托钵时,会先在居士门外入灭尽定,出定后才向居士乞食,为的是让布施者得到更广大的利益。如果经中的瓦师能以净信心布施瓦钵,那么布施舍利弗瓦钵的功德,便得以让他得生于三十三天、炎魔、兜率,乃至他化自在天,很可惜瓦师不信因果,不明白布施的发心才是重点,而以算计之心来布施,结果错过了真正的大利益。

《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999经:“净信心惠施,此世及后世,随其所至处,福报常影随。”而在此经中,可见到舍利弗尊者如何点出布施发心的重要性,以及瓦师如何错过天大的福报。

(From Russ Sep.19,21
有关于舍利弗托钵前入灭尽定一事的出处,询问过开印阿阇梨,是出自于南传的长老偈(注:长老偈可能还没有汉本。),另外在注释书中也有。
除了舍利弗尊者,也记载其他大弟子在托钵前也会入各种定,目的都是为了让布施者得到更大的福报。开仁长老提供了《成实论》中的资料说明这么做的原因:

《成实论》卷1〈福田品 11〉:“又经中说:“谁施主家有持戒比丘,受供养已,入无量定,是施主家得无量福。”众中有入无量三昧、无相三昧、无动三昧,能令施主得无量报,故名福田。”(CBETA, T32, no. 1646, p. 247, a5-9)

《成实论》卷8〈三障品 106〉:“问曰:经中亦言:若比丘食檀越食,著檀越衣,入无量定,以是因缘故此檀越得无量福。若以是因缘而得福者,云何不得罪耶?答曰:若是比丘食檀越食,著檀越衣,入无量定,檀越施福自得增长,不得定福。如田良故所收必多,薄则收少。如是福田良故,施报则大,薄则福少。不以受者为福、为罪,而施者得分。是故不以罪福因缘而得罪福。彼虽为因缘,而罪福要由自起三业。”(CBETA, T32, no. 1646, p. 299, b1-10)

《成实论》卷13〈道谛聚〉:“又经中说:若人受檀越供已,入无量定。是檀越以此因缘得无量福。起灭定者,缘泥洹心是名无量。此灭亦是无量,得无量福,故能得现报。”(CBETA, T32, no. 1646, p. 346, a6-10)

  • 正面的行为

舍利弗偈子中提到的是正面的行为,而该偈也提到“不食肉”,可见不食肉是正面的。另一方面,律制比丘乞食时不能挑食物,因此不食肉在佛教中一般不是硬性规定,只是千百种正面的行为之一,不应为此与人冲突而造业。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