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3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师、有近住弟子①,则苦独住,无师、无近住弟子,则乐独住。
“云何有师、有近住弟子,则苦独住?缘眼、色,生恶不善觉,贪、恚、痴俱,若彼比丘行此法者,是名有师,若于此边住者,是名近住弟子。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如是有师、有近住弟子,常苦独住。
“云何无师、无近住弟子,常乐独住ⓐ?缘眼、色,生恶不善觉,贪、恚、痴俱,彼比丘不行②,是名无师。不依彼住,是名无近住弟子。是名无师、无近住弟子,常乐独住。若彼比丘无师、无近住弟子者,我说彼得梵行福。所以者何?无师、无近住弟子,比丘于我建立梵行,能正尽苦,究竟苦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住”,元本作“往”。
[注解]
① 近住弟子:受持八关斋戒、住在寺院里的弟子。
② 不行:不作前述“缘眼、色,生恶不善觉,贪、恚、痴俱”的行为。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依据菩提比丘的注解,在巴利语中“师(阿阇梨)”和“行”(南传作“袭击”)可以是一语双关,“弟子(内住者)”和“边住”(南传作“住于他之内”)也可以是一语双关。另外,出家律中有“谏习近住法”(不应亲近恶友朋党,共同作恶或互相掩饰),和“近住(弟子)”字面或许也算相关。因此本经倒不是指“师”、“近住弟子”本身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