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9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色身生厌、离欲、背舍,但非识。所以者何?四大色身现有增减、有取、有舍,若心、若意、若识,彼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识生厌、离欲、背舍,长夜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譬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思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因缘生乐受亦灭、止、清凉、息、没。如乐受,苦触……喜触……忧触……舍触因缘生舍受,舍受觉时,如实知舍受觉;彼舍触灭,舍触因缘生舍受亦灭、止、清凉、息、没。譬如两木相磨,和合生火;若两木离散,火亦随灭,如是,诸受缘触集;触生触集,若彼彼触集故,彼彼受亦集;彼彼触集灭故,彼彼受集亦灭、止、清凉、息、没。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解脱,我说彼于苦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背”,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背”。[*]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心猿意马 经中常说“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CBETA, T02, no. 99, p. 88, a14-15),每一刹那缘生的意识都是新的,已经不同于前一个意识。本经以比喻说明,心、意、识不断地生灭变异,就好像猴子在树上荡来荡去,不断地放掉旧枝条、随即抓取新枝条:“譬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

在佛教的论中,一般认为前一刹那的意识成为下一刹那的意根,这也符合本经中“放一取一”的比喻。

每次辗转缘生的意根与意识都是新的、不同于前一个意识,所以意识也是无常、无我的。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