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9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说内触法,汝等为不?”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稽首礼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所说内触法,我已取也。”时,彼比丘于佛前如是如是自记说。如是如是世尊不悦。

尔时,尊者阿难在佛后执扇扇佛,佛告阿难:“如圣法、律内触法,异于此比丘所说。”

阿难白佛:“今正是时,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贤圣法、律内触法,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阿难:“善哉,谛听,当为汝说。此诸比丘取内触法,应如是思惟:‘若众生所有种种众苦生,此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触?’作如是取时,当知此苦亿波提因、亿波提集、亿波提生、亿波提转

“复次,比丘内触法,又亿波提何因、何集、何生、何触?彼取时当复知亿波提爱因、爱集、爱生、爱触

“复次,比丘取内触法,当复知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触。如是取时当知世间所念谛正之色于彼爱生而生、系而系、住而住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世间所念谛正之色,作常想、恒想、安隐想、无病想、我想、我所想而见,则于此色爱增长;爱增长已,亿波提增长,亿波提增长已,苦增长;苦增长已,则不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不解脱苦。譬如路侧清凉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阳春之月,诸行路者风热渴逼,竞来欲饮。有人语言:‘士夫!此是清凉池,色香味具足,然中有毒,汝等勿饮。若当饮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而彼渴者不信而饮,虽得美味,须臾或死,或近死苦。’如是,沙门婆罗门见世间可念端正之色,作常见、恒见、安隐见、无病见、我、我所见,乃至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世间可念端正[*]之色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彼爱则离,爱离故亿波提离,亿波提离故则苦离,苦离故则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离。譬如路侧清凉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阳春之月,诸行路者风热渴逼,竞来欲饮,有人语言:‘此水有毒!汝等勿饮,若当饮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彼则念言:‘此水有毒,若当饮者,或令我死,或近死苦,我且忍渴,食干𪎊饭,不取水饮。’如是,沙门、婆罗门于世间可念之色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乃至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故,阿难!于此法如是见、如是闻、如是觉、如是知,于过去、未来亦如此道。如是观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亿波提因、亿波提集、亿波提生、亿波提转”,巴利本作 Upadhinidānaṃ upadhisamudayaṃ upadhijātikaṃ upadhipabhavaṃ。

大正藏无“池”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正”,大正藏原为“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如”,宋、元、明三本作“于”。

[注解]

内触法:内心触发的原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内在的探查”。

取:得到;把握。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把握”。

记说:决定说;确定说。这里特指这位比丘有自信地解说。

何因、何集、何生、何触:什么是其原因?什么是其集起?什么产生它?什么触发它?其中“何触”又译为“何转”,“转”指依因缘而生起。

亿波提:为音译,义译为“依著”、“有余”,指生命存在的基础。阿罗汉自知不受“后有”,即自证已无“亿波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依著”。

爱因、爱集、爱生、爱触:“爱”是原因、“爱”而集起、“爱”而产生、“爱”而触发。

世间所念谛正之色:世间可爱的美好的事物。“谛”疑为“端”的讹误。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当世间中可爱的、令人满意的色”。

于彼爱生而生、系而系、住而住:对于美好的事物,有贪爱生起才生起(贪爱),(有贪爱)系着才系着(贪爱),保持(在贪爱上)才保持(在贪爱上)。

如病、如痈、如刺、如杀:(譬喻色境的后患)如同疾病、脓疮、毒刺、凶器。

𪎊:一种将米、麦炒熟后磨粉制成的干粮。读音同“炒”。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内触法

内心触发的原理,是觉察在面对可爱的境界时,如果有贪爱就会产生后有,导致不可避免的苦;如果观察、思惟此可爱境界的过患,而不起贪爱,就不会产生后有,也就不会有苦。

本经以十二因缘的“名色”支、“爱”支、“有”支、“苦”支来举例,虽然跳过了中间的“六入、触、受”与“取”支,但实际上这几支仍是发生了,例如要有“六入处”才看得到色境,只不过在本经的举例中没有特别提出来而已。

  • 有毒的饮料喝不喝?

当我们看到美色时,是否产生贪爱执著,进而作常想、恒想、安隐想、无病想、我想、我所想?佛陀说这样的问题,就好像是口渴时见到了清凉甘甜、却被下毒的池水,此时要喝还是不喝?

面对美色时,而能够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不起贪爱执著、进而修行解脱,这就好像能忍住干渴的人,虽然一开始会比较苦,但却避免因为喝了毒水而丧命的灾祸。

《杂阿含经》卷十八第490经:“欲者,谓眼所识色可爱、乐、念,染着色。耳声、鼻香、舌味、身所识触可爱、乐、念,染著触。阎浮车!此功德非欲,但觉想思惟者。”(CBETA, T02, no. 99, p. 127, b5-7) 美色本身只是世间的现象,凡夫心中错误的取相所导致的贪欲,才会带来后患。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