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92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众生所有众苦,种种差别,此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触?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触。若彼取灭无余,众苦则灭,彼所乘苦灭道迹如实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取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触?思量彼取爱因、爱集、爱生、爱触。彼爱永灭无余,取亦随灭,彼所乘取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爱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则思量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触。彼受永灭无余,则爱灭,彼所乘爱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受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缘。彼触永灭无余,则受灭,彼所乘触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触?当知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触。彼六入处灭无余,则触灭,彼所乘六入处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六入处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六入处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触。名色永灭无余,则六入处灭,彼所乘名色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名色灭。

“复次,比丘思量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名色识因、识集、识生、识触。彼识欲灭无余,则名色灭,彼所乘识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识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识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识行因、行集、行生、行触,作诸福行善识生;作诸不福不善行,不善识生;作无所有行,无所有识生,是为彼识行因、行集、行生、行触。彼行欲灭无余,则识灭,彼所乘行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行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行无明因、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触。彼福行无明缘,非福行亦无明缘,非福不福行亦无明缘。

“是故当知,彼行无明因、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触。彼无明永灭无余,则行灭,彼所乘无明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无明灭。”

佛告比丘:“于意云何?若不乐无明而生明,复缘彼无明作福行、非福行、无所有行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闻圣弟子不乐无明而生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如是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说,汝亦知此。于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灭彼彼法,灭、止、清凉、息、没。若多闻圣弟子无明离欲而生明,身份齐受所觉,身份齐受所觉时如实知;若寿分齐受所觉,寿分齐受所觉时如实知;身坏时寿命欲尽,于此诸受一切所觉灭尽无余。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热置地,须臾散坏,热势悉灭。如是,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身份齐受所觉如实知,寿分齐受所觉如实知,身坏命终,一切受所觉悉灭无余。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乘”字。

大正藏在“处”字之后有一“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宋、元、明三本无“灭”字。

“明”,宋、元、明三本作“明无明”。

[注解]

正尽苦:彻底地断尽所有的苦。

究竟苦边:到达苦的尽头。

向次法:次第的修行法;“向”著一个、下一个(“次”)的次第修行“法”。

福行:有福的行为;能感召福报的行为。

善识:良善的心识。

不福不善行:能感召恶报的作恶行为,即“非福行”。

无所有行:心中一无所有、不善不恶的行为。也可以指以无所有为意念专注对象(所缘)的行为。

非福行:能感召恶报的行为。

非福不福行:既非福行、也非不福行,即“无所有行”。

身份齐受:身体终结的感受。“分齐”即分际、界限。

寿分齐受:寿命终结的感受。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行缘识”的因果关系,本经举例为“作诸福行,善识生;作诸不福不善行,不善识生;作无所有行,无所有识生”,行善得善识、作恶得恶识,作无所有的行为得到无所有的识。

但凡夫不管是作善的、恶的、不善不恶的行为,都仍是基于无明而造作,如经中说:“彼福行无明缘,非福行亦无明缘,非福不福行亦无明缘。”即使像是入于无色定的凡夫、或无色界的众生,好像什么事也没做,却仍是一种基于无明的行为,犹不能脱离轮回。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