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97经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③,善义善味④,纯一清净,梵行清白,所谓大空法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大空法经云何为大空法经?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⑤,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
“缘生老死者,若有问言:‘彼谁老死?老死属谁?’彼则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属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⑥。’或言:‘命异身异⑦。’此则一义,而说有种种⑧。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⑨。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⑩。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缘无明故有行。
“若复问言:‘谁是行?行属谁?’彼则答言:‘行则是我,行是我所。’彼如是:‘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彼见命即是身者,梵行者无有;或言命异身异者,梵行者亦无有。离此二边,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所谓缘无明行。
“诸比丘!若无明离欲而生明,彼谁老死?老死属谁者?老死则断,则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若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彼谁生?生属谁?乃至谁是ⓑ行?行属谁者?行则断,则知断其根本⑪,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若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大空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大正藏在“见”字之后有“所知”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是”,宋、元、明三本无“是”字。
[注解]
① 拘留搜:在拘留国中。其中“拘留”是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河上游西岸,相当于现今的德里所在,“搜”为地方的复数语尾。又译为“拘楼瘦”、“拘留沙”、“拘流沙”。
② 调牛聚落:地名,是佛陀教化游历最西北端的城市。又译为“调伏駮牛聚落”、“杂色牧牛聚落”、“法行城”,音译为“剑磨瑟昙拘楼都邑”、“剑摩瑟昙拘楼都邑”、“劫摩沙住处”。
③ 初、中、后善:开头、中间、结尾都是善的。
④ 善义善味:意义正确,文句正确。
⑤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有了这个因此而有那个,这个生起因此那个生起。说明一切事物由因缘所成立,皆具有相依相待的关系。
⑥ 命即是身:生命(灵魂)即是肉体,两者不可以分离。另译为“彼命彼身”、“是命是身”。
⑦ 命异身异:生命(灵魂)是一回事,肉体是另一回事,两者可以分离。
⑧ 此则一义,而说有种种:这些都是同样的(因为不了解因缘),而产生种种不同的说法。
⑨ 彼梵行者所无有:(佛教的)清净的修行人没有这种见解。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则无梵行生活”。
⑩ 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对于常见与断见二边,心不认同,而是正确地向着中道。“中道”指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观念或行为。
⑪ 根本:这里指生死流转的根源。
[对应经典]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因缘相应12〉第35经无明缘(之一)经。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因缘相应12〉第36经无明缘(之二)经。
- 《杂阿含经》梵文残卷 SF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