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3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耆阇崛山中。

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尊者舍利弗,问讯起居已,却坐一面,语舍利弗言:“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无常色、变易、不安隐色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若沙门、婆罗门于无常、变易、不安隐受、想、行、识而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

“若沙门、婆罗门于无常色、不安隐色、变易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所而不见真实?于无常、变易、不安隐受、想、行、识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所计而不见真实?”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输屡那!若无常,为是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若无常、苦[*],是变易法于意云何?圣弟子于中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输屡那!于意云何?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

答言:“无常。”

“若无常,是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识若无常、苦[*],是变易法,于意云何?圣弟子于中见识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输屡那!如是于色、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舍利弗说是经已,长者子输屡那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时,长者子输屡那见法得法,不由于他,于正法中,得无所畏。从座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舍利弗言:“我今已度,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为优婆塞。我从今日已,尽寿命,清净归依三宝。”

时,长者子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而去。

[校勘]

“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巴利本作 Rājagaha Veḷuvana Kalandakanivāpa。

“输屡那”,巴利本作 Soṇa。

“我胜、我等、我劣”,巴利本作 Seyyo ham asmīti Sadiso hamasmīti Hīno hamasmīti。

“苦耶”,元本作“若苦”。

“苦”,元本作“若”。[*]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而”,宋、元、明三本作“已”。

[注解]

舍利弗:比丘名,以“智慧第一”闻名。又译为“舍利子”,因为他的母亲名叫“舍利”。

灵鹫山山顶灵鹫石照片,取自 http://www.bya.org.hk/life/indiatrip/india/images/Image_2.24.156.JPG

耆阇崛山:为音译,义译为“灵鹫山”,因山顶似鹫头、且山中多鹫而得名。位于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角。

输屡那:为音译,义译为“二十亿耳”,善弹琴。后来出家证得阿罗汉,成为尊者二十亿耳,以“精进第一”闻名。

问讯:问候请安。

却坐一面:在一旁坐下。又译为“退坐一面”。

于无常色,变易、不安隐色,言:“我胜、我等、我劣”:在无常的、变化的、不安稳的色上,说“我较优越”,或认为“我是等同的”,或认为“我较差”。

计:思量分别。

远尘离垢:远离尘垢。尘垢在此特指“见惑”(见道所断的惑),断了见惑而得正见,称作“得法眼净”,证得初果。

法眼净:清楚明白地见到真理(四圣谛)。初果圣者即有法眼净。

无所畏:了然于心,有自信而无所畏惧。

优婆塞:在家的男性佛教徒。

三宝:佛陀、佛法、圣众(僧)的合称。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修行人一定是谦虚的,不过“无我”并不仅仅是“谦虚”,此经中提到的“我胜、我等、我劣”都是基于“我见”而有的比较。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