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32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

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时,舍利弗告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如实知,色集不如实知,色灭不如实知,色味不如实知,色患不如实知,色离不如实知故,不堪能超越色。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不如实知,识灭不如实知,识味不如实知,识患不如实知,识离不如实知故,此沙门、婆罗门不堪能超越识。

“若沙门、婆罗门于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超越色。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超越识。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无常者,为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若色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宁有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

答言:“无常。”

“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宁有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输屡那!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输屡那!圣弟子于此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观,于诸世间无所摄受;无摄受者,则无所著;无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长者子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而去。

[校勘]

“越”,宋、元、明三本作“越于”。

[读经拾得]

五受阴与苦、集、灭、道的关系,进一步解说可参见《杂阿含经》卷二第41经(CBETA, T02, no. 99, p. 9b)

杂阿含经卷第一

[总结:卷一]

卷一的内容,从第1经开始就展现了整体的脉络。将卷一各经对应到第1经,可归纳出以下关系:

  • 正观五阴无常、苦、空、非我 → 生厌离 → 喜、贪尽 = 心解脱 → 自知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其他各经亦可整理如下,补充第1经的内容:

  1. 正观,各经中亦用:正观、真实观、正思惟、知、明、如实知。
  2. 五阴,其范围经中描述为:若过去、若现在、若未来;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
  3. 正观五阴:于五阴、五阴集、五阴灭、五阴灭道迹如实知;于五阴味、五阴患、五阴离如实知。
  4. 见五阴为无常、苦、空、非我(非我、非我所、不异我、不相在)。
  5. 则于五阴向厌、离欲、灭尽。
  6. 喜、贪尽 = 心解脱 → 真实智生 → 可自知自证 = 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断苦,越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