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33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忧行。云何为六?诸比丘!若眼见色忧,于彼色处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忧,于彼法处行。诸比丘!是名六忧行。”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法处”,宋、元二本作“处法”。

[注解]

六忧行:六根对六境时,心遇违逆的境界而有的造作。例如耳听警报而心摆在警报上。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忧近伺察”。

[对应经典]

  • 参考 南传《长部尼柯耶》第33经。

[读经拾得]

有同学问:“身处负面的情境时,特别容易想骂人。这是属于受阴(意根的“忧受”),还是行阴(意根的“忧行”)?”

身心的运作是因缘和合的,处在一个令人忧恼的环境时,意根会有“忧受”,此时凡夫会本能地起“忧行”,甚至进而起瞋心骂人而造业。“受”只是单纯的感受,而“行”则是造作、造业,会造成后续的苦果。

有修行练习正念的人,则在“忧受”时,会有自觉而正思惟,试着以更有智慧的方法应对。

例如来人做错了事,许多人会生气骂人,修行人则会(心念处)发现起了瞋心而失去客观性,或(念戒)警觉到骂人会犯戒。有了正思惟,就能用更周全、更有效的方法应对。

从神经科学对大脑运作机制的研究来看,一般人在遇到负面的情境时,大脑的运作很容易退回动物的本能反应。正念的练习则能加强“左前额叶皮质”抑制脑中“杏仁核”(和负面的情绪及压力有关)活化的回路,帮助个体即时从挫折中恢复。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改善大脑的结构,也可说修行是一种心智的锻炼,持续地锻炼有助于如实知见,并作出恰当反应。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