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348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成就十种力,得四无畏知先佛住处,能转梵轮,于大众中震师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纯大苦聚灭。’诸比丘!此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乃至其人悉善显现。如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足令善男子正信、出家,方便修习,不放逸住,于正法、律精勤苦行,皮筋骨立,血肉枯竭;若其未得所当得者,不舍殷勤精进,方便坚固堪能。

所以者何?懈怠苦住,能生种种恶不善法,当来有结炽然增长,于未来世生、老、病、死,退其大义故。精进乐独住者,不生种种恶不善法、当来有结、炽然苦报,不于未来世增长生、老、病、死,大义满足,得成第一教法之场。所谓大师面前,亲承说法,寂灭涅槃,菩提正向善逝正觉

是故,比丘!声闻弟子自利利他、自他俱利当观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学。我今出家,不愚不惑,有果有乐;诸所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当如是学。”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血”,宋、元、明三本作“而”。

“老”,宋本作“者”。

宋、元、明三本无“自他”二字。

[注解]

十种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种智力:(1)处、非处智力:完全了知什么是有道理、可能的(“斯有是处”),什么是没道理、不可能的(“无有是处”)。(2)业异熟智力:完全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的因果业报。(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完全了知各种禅定境界,这些定境要怎么入手、有哪些深浅的层次、有哪些因缘能阻碍或成就这些定境。(4)根上下智力:完全了知众生的根器好坏。(5)种种意解智力:完全了知众生的各种意向。(6)种种界智力:完全了知世间与众生的各种差别、分类。(7)遍趣行智力:完全了知有什么途径能通往什么结果。(8)宿住随念智力:完全了知而能忆念自己及众生的过去世。(9)死生智力:完全了知众生未来世的往生去处,以及导致往生这些去处的善恶因缘。(10)漏尽智力:完全自知自证得漏尽,断尽烦恼。又译为“十力”。详见卷二十六第684经

四无畏: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畏惧的自信,而勇猛安稳:(1)正等觉无畏、(2)漏永尽无畏、(3)说障法无畏、(4)说出道无畏。又译为“四无所畏”。

知先佛住处:知道过去诸佛所证得而安住的真理。

梵轮:即“法轮”,指佛法。佛法能摧破众生的烦恼,犹如巨轮能碾压经过的地方,又不停滞于一地,辗转传人,有如车轮,所以比喻为“法轮”,佛法清净广大,因此又称“梵轮”。

殷勤:勤奋。

懈怠苦住:懈怠的人住于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怠惰者住于苦”。

有结:后有(轮回、不得解脱)的束缚。

退其大义:退减自己的重大利益。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疏忽自己的大利益”。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自利利他

本经中佛陀告诉弟子们:“当观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学。”声闻弟子努力修行,可以自利及利他。

  • 佛教苦行与外道苦行的不同

一般认为佛教主张不享乐、不自苦的中道,然而也有许多经提到佛教的苦行,例如本经提到:“于正法、律精勤苦行”。

佛教的苦行是依于正见,修行时所遭遇到的苦,但修行者由于对于苦、苦集、苦灭的追寻理解而实践苦灭之道时,有其坚定的信念,因此以坚定的态度去面对、超越修行的苦。这当中又包括为了勤修戒、定、慧而自然要吃的苦,例如持戒而不享乐、例如打坐的腿痛等等;另外则是像头陀行(舍弃对衣服、饮食、住处的贪著,以修炼身心、去除尘垢烦恼的苦行法),超出佛陀对一般出家人的要求,但为了砥励心志、为了去除执著、为了正法久住,而给自己的训练。

外道的苦行则是自找苦吃,误以为让自己多受苦就可以解脱,不知道四圣谛、不行于八正道,无法达到苦灭的目标。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