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35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十七种智。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七十七种智?生缘老死智;非余生缘老死智;过去生缘老死智;非余过去生缘老死智;未来生缘老死智;非余未来生缘老死智;及法住智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尽法、变易法、离欲法、灭法断知智。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缘行智;非余无明缘行智;过去无明缘行智;非余过去无明缘行智;未来无明缘行智;非余未来无明缘行智;及法住智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尽法、变易法、无欲法、灭法断智,是名七十七种智。”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非余生缘老死:没有“生”,也就没有“老死”。

法住智:(体会)缘起法住(于一切)的智慧,也就是前述的六个智慧。

心所缘生:由心(识)的条件而生起。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所说的七十七种智,可由 11 乘上 7 而数出,针对十二因缘中由一支缘生下一支的十一种关系,观察思维每一种关系的七种智:

  1. “有这支才有下支”智。
  2. “没有这支就没有下支”智。
  3. “过去有这支才有下支”智。
  4. “过去没有这支就没有下支”智。
  5. “未来有这支才有下支”智。
  6. “未来没有这支就没有下支”智。
  7. “法住智(也是)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尽法、变易法、离欲法、灭法断知”智。

相当的南传经文中,第七种智是“对于缘起法的体会(法住智;前六智)也是无常、不能执著的”。

南传注释书也表示这是指“了解法住智也是无常的”,而称之为“对观智的反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佛陀问须菩提:“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后来佛陀更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CBETA, T08, no. 235, p. 751, a20-21)

以上这段经文与本经七十七种智中的“法住智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尽法、变易法、离欲法、灭法断知”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同的义理在《阿含经》时而可见,例如《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九众生居品44〉:“漏尽阿罗汉[……]至于涅槃,不着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坏淫、怒、痴之所致也。”(CBETA, T02, no. 125, p. 766, b5-10)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