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392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不如实知,苦灭圣谛不如实知,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得脱苦。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如实知,于苦集圣谛如实知,于苦灭圣谛如实知,于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解脱于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于苦不解脱、解脱。如是舍恶趣①不解脱、解脱,堪能舍戒退减、不舍戒退减,能自说得过人法②自证、不能自说得过人法作证,能于此外求良福田、不能于此外求良福田③。
“能于此外求大师、不能于此外求大师,不能越苦、堪能越苦,不堪能脱苦、堪能脱苦。”
如是上诸经重说悉继以偈:
“若不知苦者, 及彼众苦因,
一切诸苦法, 寂灭永无余。
若不知道迹, 能思一切苦,
心解脱于苦, 慧解脱亦然。
不能越众苦, 令苦究竟脱,
若如实知苦, 亦知众苦因。
及一切诸苦, 永灭尽无余,
若复如实知, 息苦之道迹。
意解脱具足, 慧解脱亦然,
堪能越众苦, 究竟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① 恶趣:坏的往生处,即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
② 过人法:超越凡人的解脱或神通。
③ 不能于此外求良福田:不能于如实知四圣谛的人之外找到更好的值得供养的对象。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有同学问:“‘如于苦不解脱、解脱……’一段有一连串的对比,每个对比中的前者是不如实知四圣谛的结果,后者是如实知四圣谛的结果。为什么‘能自说得过人法自证’是该对比的前者?也就是说,为什么‘能自说得过人法自证’是不如实知四圣谛的结果?”
这是因为“自说得过人法自证”常常是贪名闻利养甚至诈财骗色的人在大妄语。佛陀制戒禁止比丘向未受大戒的人自说得过人法,纵使真的得过人法而说都犯戒,除非是在圆寂前说。如《五分律》卷六:“若比丘,向未受具戒人自说得过人法,言:‘我如是知,如是见。’实者,波逸提。[……]若受大戒人不问,而向说,语语突吉罗。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不犯者:泥洹时说;受具戒人问,而后说。”(CBETA, T22, no. 1421, p. 40, b30-c13)
至于没得过人法而自称得过人法的人,则犯死后必堕无间地狱的最重罪。
因此“自说得过人法自证”是由于不如实知四圣谛、不畏因果而造作的恶业,佛弟子皆应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