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44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当善界学,善种种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眼药丸,深广一由旬,若有士夫取此药丸,界界安置,能速令尽,于彼界界,不得其边。当知诸界,其数无量。是故,比丘!当善界学,善种种界,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读经拾得]

  • 佛陀并没有要求弟子不分东西,反而要弟子“当善界学,善种种界”,详加分别。
  • 佛陀比喻以直径七、八公里的眼药丸,掐成一小粒一小粒来放,每个界放一粒,很快就放完了,但界的数量远远超过于此。用这样来表示各种界的数量之多。

为什么要用“眼药丸”来比喻各种界?可能是因为眼药丸能让眼睛能看得更清楚,以此比拟看清楚各种界。

古印度的眼药丸常用来提神或美化眼神,外道甚至声称有密方眼药丸能让人隐形并看见肉眼看不见的众生。眼药丸可吃、可抹(例如涂在眼睛四周或额上,像印度女人额的中间),因为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眼神会不同于常人,古印度人认为那样的眼神很有“神”,因此一些王公贵族将之视为一种男性化妆品。不过这种眼药丸只是迷幻药,吃下后的迷幻效果可达数十天之久,配方有很多种,用涂的毒性较轻,吃的毒性较大。

不管外道声称眼药丸的效果多强,仍然无法看清种种界,但学佛的人还是要学着分别种种界。

接着本经之后,佛陀以众生界比喻“心的界”,除了众生界之外,还有善界、不善界等种种心的状态,都是修行人要时时觉察的。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