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44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与界俱?谓众生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与善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

“时,尊者憍陈如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上座多闻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

“复有尊者大迦叶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头陀苦行不畜遗余

“尊者舍利弗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大智辩才。

“时,尊者大目揵连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

“时,阿那律陀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彻。

“时,尊者二十亿耳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勇猛精进,专勤修行者。

“时,尊者陀骠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能为大众修供具者。

“时,尊者优波离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通达律行。

“时,尊者富楼那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皆是辩才善说法者。

“时,尊者迦旃延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

“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多闻总持

“时,尊者罗睺罗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

“时,提婆达多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习众恶行。

“是名比丘常与界俱,与界和合,是故,诸比丘,当善分别种种诸界。”

佛说是经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迦叶”,巴利本作 Mahā-Kasyapa。

“头陀苦行”,巴利本作 Dhuta。

“舍利弗”,巴利本作 Sāriputta。

“大目揵连”,巴利本作 Mahā-Moggalāna。

“阿那律”,巴利本作 Anuruddha。

“优波离”,巴利本作 Upāli。

“富楼那”,巴利本作 Puṇṇa。

“阿难”,巴利本作 Ānanda。

“提婆达多”,巴利本作 Devadatta。

“界”,宋、元、明三本作“众”。

[注解]

憍陈如:比丘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当中第一位证果的,佛陀称赞他“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第一。又译为“拘邻”。

大迦叶:比丘名,在佛成道后第三年随佛出家,八天后即证得阿罗汉。佛陀称赞他“十二头陀,难得之行”第一,并曾在轻视大迦叶尊者衣服破烂的比丘前,让半座给他坐。又译为“摩诃迦叶”。

头陀:舍弃对衣服、饮食、住处的贪著,以修炼身心、去除尘垢烦恼的苦行法。有十二项规定:(1) 在阿兰若处:居于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2) 常行乞食。(3) 次第乞食:乞食时沿门托钵,不分贫富之家。(4)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 节量食:不吃过多,钵中只受一团饭。(6) 中后不得饮浆:日中一食后不再饮浆。(7) 著弊衲衣:穿着废弃布所作的褴褛衣。(8) 但三衣:除三衣外,没有多余的衣服。(9) 冢间住:住于墓地。(10) 树下止。(11) 露地坐。(12) 但坐不卧:不躺下。

不畜遗余:不保留多余的东西。

大目揵连:比丘名,以“神通第一”闻名。又译为“大目犍连”。

阿那律陀:比丘名,以“天眼第一”闻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译为“阿那律”。

天眼:能见到不论远近的事物的神通。又译为“天眼通”、“天眼智通”、“天眼智”。

二十亿耳:比丘名,以“精进第一”闻名。出家后精勤苦行,却一直未证果,因此萌生还俗的念头。佛陀以弹琴为喻,说明修行不可太缓、也不可太急,二十亿耳尊者依此修行而得阿罗汉。详见《杂阿含经》卷九第254经。音译为“输屡那”。

陀骠:比丘名,少年出家后证阿罗汉,得六神通,在王舍城负责为僧团分派、管理卧具、饮食,不曾有任何私心,佛陀称赞他“能广劝率,施立斋讲;安造房室,与招提僧”第一。又译为“陀骠摩罗子”、“陀罗骠摩罗子”、“陀罗婆摩罗”、“小陀罗婆摩罗”。

供具:供养给三宝的物品,在此特指衣被、床卧具、精舍等。

优波离: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奉持戒律,无所触犯”第一。又译为“优婆离”。

富楼那:比丘名,以“说法第一”闻名,佛陀称赞他“能广说法,分别义理”第一。又译为“富留那弥多罗尼子”、“满慈子”、“满愿子”。

迦旃延:比丘名,以“善解经律,而能论义”闻名。又作“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

多闻总持:多听闻佛法,总摄忆持而不忘。

罗睺罗:比丘名,以严持戒律、精进修道闻名,誉为“密行第一”。他是佛陀未出家求道前的儿子,又译为“罗云”。

提婆达多:阿难尊者的兄长,佛陀的堂兄弟,曾加入佛教僧团,在修成神通后贪取名利而自立教团,吸收阿阇世王的供养,与佛陀为敌。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明物以类聚,例如多闻的比丘们常聚在一起、苦行的比丘们常聚在一起、大智的比丘们常聚在一起等等,而恶人们也常聚在一起,因此要善分别种种界。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