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4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若沙门、婆罗门以宿命智自识种种宿命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已识、当识、今识,我过去所经。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若可可分,是名色受阴。指所阂[*],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复以此色受阴无常、苦、变易。诸觉相是受受阴,何所觉?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复以此受受阴是无常、苦、变易。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阴。复以此想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为作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是行受阴。复以此行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别知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复以此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诸比丘!彼多闻圣弟子于此色受阴作如是学:‘我今为现在色所食,过去世已曾为彼色所食,如今现在。’复作是念:‘我今为现在色所食,我若复乐着未来色者,当复为彼色所食,如今现在。’作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色,不乐着未来色,于现在色生厌、离欲、灭患、向灭。多闻圣弟子于此受、想、行、识受阴学:‘我今现在为现在识所食,于过去世已曾为识所食,如今现在。我今已为现在识所食,若复乐着未来识者,亦当复为彼识所食,如今现在。’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识,不乐未来识,于现在识生厌、离欲、灭患、向灭,灭而不增,退而不进,灭而不起,舍而不取。

“于何灭而不增?色灭而不增,受、想、行、识灭而不增。于何退而不进?色退而不进,受、想、行、识退而不进。于何灭而不起?色灭而不起,受、想、行、识灭而不起。于何舍而不取?色舍而不取,受、想、行、识舍而不取。

“灭而不增,寂灭而住;退而不进,寂退而住;灭而不起,寂灭而住;舍而不取,不生系着;不系着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时,众多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卑下、种子  封滞、五转、七
 二系着及觉  三世阴世食

[校勘]

“受阴”,巴利本作 Upādānakkhandha。

大正藏无“受阴”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阂”,宋、元、明三本作“碍”。[*]

“指”,明本作“相”。

“饥”,明本作“饿”。

“我今为现在色所食”,巴利本作 Ahaṃ kho etarahi rūpena khajjāmi。

宋、元、明三本无“灭”字。

“比”,大正藏原为“诸”,今依据前后文改作“比”。

[注解]

宿命智:能知道宿世生命的智慧。

宿命:宿世的生命;过去世。

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以宿命智观察过去世的种种)无论是已经知道的、未来将要知道的,以及现在正知道的一切,都离不开此五受阴的范围。

阂:阻隔;妨碍。读音同“合”。

指所阂,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所谓可以阻碍是指:若用手、石头、木杖、刀,或是冷、热,或是口渴、饥饿,或是被蚊蝇、各种毒虫、风雨等的触扰,这就是触碍,所以有触碍的事物就是色受阴。

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感觉苦、感觉乐、感觉不苦也不乐。

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心中浮现一些相、心中浮现很多相、心中浮现广大没有边际的相、什么物质都没有的地方心中仍浮现的相。又译为“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想”。

为作:行为造作。

别知:辨别认知。

为现在色所食:被现在色所支配。这里“食”是“支配”的意思。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此经对五受阴的定义,列表如下:

五受阴 定义 例子
可阂可分 指所阂,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
诸觉相 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
诸想 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
为作相 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
别知相 识色,识声、香、味、触、法。

[读经拾得]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