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48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跋陀罗ⓐ①比丘及尊者阿难俱住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往诣尊者跋陀罗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住。什么是见、闻、乐、想、有第一时,尊者阿难问尊者跋陀罗比丘言:“云何名为见第一?云何闻第一?云何乐第一?云何想第一?云何有第一?”
尊者跋陀罗语尊者阿难言:“见第一有梵天②自在造作、化如意,为世之父,若见彼梵天者,名曰见第一。
“闻第一阿难!有众生离生喜乐,处处润泽,处处敷悦,举身充满,无不满处。所谓离生喜乐,彼从三昧起,举声唱说,遍告大众:‘极寂静者,离生喜乐,极乐者,离生喜乐。’诸有闻彼声者,是名闻第一。
“乐第一复次,阿难!有众生于此身离喜之乐润泽,处处润泽,敷悦充满,举身充满,无不满处,所谓离喜之乐,是名乐第一。
“想第一云何想第一?阿难!有众生度一切识入处③无所有,无所有入处具足住,若起彼想者,是名想第一。
“有第一云何有第一?复次,阿难!有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住,若起彼有者,是名有第一。”
尊者阿难语尊者跋陀罗比丘言:“多有人作如是见、如是说,汝亦同彼,有何差别?我作ⓑ方便问汝,汝当谛听,当为汝说。如其所观,次第尽诸漏④,是为见第一。如其所问⑤,次第尽诸漏,是名闻第一。如所生乐,次第尽诸漏者,是名乐第一。如其所想,次第尽诸漏者,是名想第一。如实观察,次第尽诸漏,是名有第一。”
时,二正士共论说已,从座起去。
[校勘]
ⓐ “跋陀罗”,巴利本作 Bhaddaji。
ⓑ “作”,宋、元、明三本作“所”。
[注解]
① 跋陀罗:比丘名,佛陀称赞他“辩才卒起,解人疑滞”第一。又译为“婆陀”。
② 梵天:婆罗门教认为的造物主。佛教中则认为梵天为初禅天之一,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
③ 一切识入处:以无边的识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即识无边处界,无色界之第二天。又译为“无量识入处”、“识无边处”。
④ 如其所观,次第尽诸漏:依他所眼见的,修行断尽各种烦恼。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看见者有烦恼的直接舍断”。
⑤ 如其所问:比对相当的南传经典及前后文,疑为“如其所闻”的讹误。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阿难尊者问跋陀罗尊者:什么是眼见的第一名?什么是耳听的第一名?什么是快乐的第一名?……。
跋陀罗尊者的回答是基于当时社会主流的见解:
眼见的第一名是什么?见到传说中的造物主,没有更神奇的了。虽然佛教知道没有梵天造物这回事,然而婆罗门教认为梵天造物,也代表当时梵天之上的天界和人间几乎没有互动,梵天大概就是外道能见的天人的极限了。
耳听的第一名是什么?天界的声音比人间的声音美妙,初禅“言语寂灭”(参见本卷第474经)、二禅是“圣默然”(参见卷十八第501经),二禅天人(例如光音天人)以发光代替声音来沟通,二禅以上可能没有声音可言了。因此“离生喜乐”的初禅众生的声音,可能是最高级的声音。(相当的南传经文则说“光音天”的声音第一,和北传经文不同,但可能也是根据二禅是“圣默然”而作的推论。)
快乐的第一名是什么?“离喜之乐”是三禅的境界(参见卷十四第347经),四禅则只有因舍而生的清净之念,没有喜乐可言。因此三禅的乐是世间乐的极致。
想的第一名是什么?佛陀之前的印度禅修者认为“非想非非想入处定”没有想阴而是世间定的极致,因此比“非想非非想入处定”低一层次的“无所有入处定”,从当时外道禅修者的观点来看,大概是最精细的想了。(不过佛陀发现“非想非非想入处定”虽然没有了一般粗重的想阴,但还没断尽想阴,因此佛教对此定的称呼中有“非非想”这个叙述。)
有的第一名是什么?本卷第456经说“非想非非想入处界者,缘有第一(最寂静、殊胜的存在)故可知”,这可说是世间最殊胜的存在了。
阿难尊者则表示,当一个人可对于他所眼见的、耳闻的、受乐的、心想的、存有的,能彻底解脱、断尽一切烦恼时,才是真正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