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6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桥池ⓐ人间游行①,与尊者阿难俱,至婆头ⓑ聚落国北身恕②林中。
尔时,婆头聚落诸童子闻尊者阿难桥池人间游行,住婆头聚落国北身恕林中。闻已,相呼聚集,往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尊者阿难足,退坐一面。
时,尊者阿难语诸童子言:“虎ⓒ种ⓓ③!四种清净如来、应、等正觉说四种清净,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
“戒清净云何为戒清净断ⓔ④?谓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戒增长,威仪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恐怖,受持学戒⑤。戒身⑥不满者,能令满足;已满者,随顺执持,欲精进方便超出,精勤ⓕ勇猛,堪能诸身心法,常能摄受,是名戒净断。
“心清净虎ⓖ种!云何名为心净断?谓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定身未满者令满,已满者随顺执受,欲精进乃至常执受,是名心净断。
“见清净虎[*]种!云何名为见净断?谓圣弟子闻大师⑦说法。如是如是说法,则如是如是入如实正观⑧。如是如是得欢喜、得随喜、得从于佛。
“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然从余明智ⓗ尊重梵行者说⑨,闻尊重梵行者如是如是说,则如是如是入如实观察,如是如是观察,于彼法得欢喜、随喜,信于正法。
“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亦复不闻明智尊重梵行者说,随先所闻受持者重诵习⑩,随先所闻受持者如是如是重诵已,如是如是得入彼法,乃至信于正法。
“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不闻明智尊重梵行者说,又复不能先所受持重诵习,然先所闻法为人广说⑪,先所闻法如是如是为人广说,如是如是得入于法,正智观察,乃至信于正法。
“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复不闻明智尊重梵行者说,又复不能先所受持重诵习,亦复不以先所闻法为人广说,然于先所闻法独一静处⑫思惟观察,如是如是思惟观察,如是如是得入正法,乃至信于正法。如是从他闻,内正思惟⑬,是名未起正见令起,已起正见令增广。是名未满戒身令满,已满者随顺摄受,欲精进方便,乃至常摄受,是名见净断。
“解脱清净虎[*]种!云何为解脱清净断?谓圣弟子贪心无欲解脱,恚、痴心无欲解脱。如是解脱,未满者令满,已满者随顺摄受,欲精进乃至常摄受,是名解脱净断。”
虎[*]种!尊者阿难说是法时,婆头聚落诸童子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 “桥池”,巴利本作 Koḷiya。
ⓑ “婆头”,巴利本作 Sāpūga。
ⓒ “虎”,大正藏原为“帝”,宋、元、明三本作“苦”,今依据圣本改作“虎”。
ⓓ “虎种”,巴利本作 Vyagghapajja。
ⓔ 大正藏无“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勤”,圣本作“懃”。
ⓖ “虎”,大正藏原为“苦”,今依据前后文及巴利本改作“虎”。[*]
ⓗ “智”,元本作“知”。
[注解]
① 人间游行:游历各个地方,随缘度化。也称作“游行人间”、“游行”、“行脚”。
② 身恕:印度黄檀,为豆科黄檀属的落叶大乔木,原产于印度。又译为“申恕”、“尸舍婆”、“尸摄惒”。
③ 虎种:相传桥池城建立在一只老虎的足迹上,因此桥池城的人又称为“虎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虎路们”。
④ 戒清净断:勤奋于戒的清净。“断”在这里指勤奋,同于“四正断”中的用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戒遍净勤奋支”。
⑤ 学戒:“有学”的戒律。初果至四果的圣人中,除阿罗汉外都是“有学”(阿罗汉则是“无学”,已毕业了)。
⑥ 戒身:戒的聚集;戒的一类。其中“身”指“聚集”。
⑦ 大师:在经中通常指佛陀。
⑧ 如实正观:契合真理地正确观察、见解。
⑨ 从余明智尊重梵行者说:遵从其余聪明有智慧、受敬重的清净修行人所说的法。
⑩ 随先所闻受持者重诵习:依照以前曾经听闻记住的法,反复诵读修习。
⑪ 广说:详细说明。
⑫ 独一静处:独自处在安静的地方。
⑬ 内正思惟:内心正确地思惟;内心如理地思惟。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理作意”。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本经提到的四种清净是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对这四种清净次序的说明可见《中阿含经》卷十〈习相应品 5〉第42经何义经:“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阿难!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CBETA, T01, no. 26, p. 485, b8-15) 勤奋于这四种清净的最终成果,可以对应到无学圣者(佛及阿罗汉)所证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前四个;“五分法身”的第五个“解脱知见”是“知道自己已解脱”的意思,有了前四个自然就有第五个,完成无学圣者所具备的五种功德。
- 从本经中“见清净”的段落可知纵使没遇到大师,也能够依法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