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7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即说偈言:

“断一切钩鏁,  牟尼无有家,
 沙门著教化,  我不说善哉。”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一切众生类,  悉共相缠缚,
 其有智慧者,  孰能不愍伤?
 善逝哀愍故,  常教授众生,
 哀愍众生者,  是法之所应。”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没不现。

 

[注解]

钩鏁:即“钩、锁”,这里特指家室的牵绊。“鏁”是古字,同“锁”。

善逝:指佛陀。“善逝”是古印度对觉者十种常见的称号(如来十号)之一,意思是彻底地到达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之海,此处以这个称号来代表佛陀。

哀愍故:因为悲悯的缘故。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在本经的几部对应经典中,都将来访佛陀者称为“夜叉”,这一经在南传巴利藏中则归于“夜叉相应”而不是“诸天相应”。夜叉是住在地上或空中,行动极为迅速,以威势恼害人类的鬼类,但也有皈依佛教而守护正法的夜叉。

害人的无形众生通常不喜欢佛陀教化众生,因为佛陀的教导会使得世间的善人变多,由于善人的心性平稳,这些无形众生自然就少了很多见缝插针而害人的机会;人间的善人愈多,也表示未来将投生于天界的人也愈多,相对地害人的无形众生的势力就会减弱。

本经中的夜叉可能因此而不希望佛陀说法,并将佛陀对众生说法讲成是佛陀执著于教化他人。佛陀则表明他是因为悲悯众生而说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中更说明佛陀是以“明净心教诫他人”,而不是“被怜悯与同情束缚”,也就是说佛陀教化他人的同时并没有执著。

佛陀的说服力一向很强,让这位夜叉最后不得不佩服佛陀。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