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62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此诸年少比丘当云何教授?云何为其说法?”

佛告阿难:“此诸年少比丘当以四念处教令修习。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智、正念,寂定于心,乃至知身;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乃至知法。所以者何?若比丘住学地者,未得进上,志求安隐涅槃时,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乃至于法远离。若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诸重担,尽诸有结,正知善解脱,当于彼时亦修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受、心、法法观念住,乃至于法得远离。”

时,尊者阿难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舍诸”,圣本作“重舍”。

[注解]

学地:在修学戒定慧的“有学”阶段。佛弟子中尚未证阿罗汉的圣者,还有法须修学,因此称为“有学”。(阿罗汉则是“无学”,已毕业了。)

尽诸有结:灭尽所有“生命存在”的束缚,也就是不再有来生。“有”指生命的存在。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从年少比丘到阿罗汉,都应该修四念处

本经与卷二十第543经都提到,即使是阿罗汉,也都继续不放逸地继续修习四念处。卷十第259经则提到,阿罗汉仍继续于五阴正思惟。

经中处处可见佛陀及阿罗汉们,是如何用生命在精进修行。就连佛陀本身在临涅槃前不久,身体衰败到必须躺着的时候,一听见阿难尊者说七觉支,也坚持勉力坐直身体听法,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27经所载。

可见真正的修行是时时刻刻地努力,这种持续的精进,并不因为证得了圣果而有差别。

  • 修习四念处而能如实知五阴

《杂阿含经》卷一有许多关于观察五阴的经文,例如第9经:“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 (CBETA, T02, no. 99, p. 2, a3-5)

实作方式之一即是以四念处来正念、正知:

  1. 身念处:色阴。
  2. 受念处:受阴。
  3. 心念处:识阴。
  4. 法念处:一切诸法。

(不同的实作方式可能对应会略有不同,例如将心念处对应到想、行、识阴也是一种合理的对应)

为什么是四个念处,而不是三个或五个念处?因为修习四念处可对治众生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

四念处 觉知对象 结论 对治四种颠倒
身念处 身体 身不净
受念处 感受:苦、乐、不苦不乐 受是苦
心念处 心念:贪、瞋、痴等 心无常
法念处 诸法:五盖、七觉支等 法无我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